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先鋒人物
搜 索
努力開創教育開放發展新局面
2017-12-22 11:05:25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許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司局長筆談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具有非常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實踐意義,必將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學思踐悟,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新內涵

  『新』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字眼』。『新時代』『新思想』『新征程』,貫穿始終,統領全局,指引方向,這是我們深入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內涵的關鍵點。

  邁進『新時代』,極大地賦予了教育對外開放崇高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這要求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質增效,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教育綜合改革,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質量教育需求。

  凝聚『新思想』,極大地增強了教育對外開放內生動力。教育對外開放工作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強大思想武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堅持擴大開放,做強中國教育,推進中外人文交流,不斷提昇我國教育質量、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開啟『新征程』,極大地點燃了教育對外開放實乾熱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必將更加提振教育對外開放戰線同志們的士氣,更加有力地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工作進入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

  二、深入剖析,明確教育對外開放新思路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一是頂層設計逐漸完善,頒布了《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乾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等系列文件。二是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與14個省(區)、市簽署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構建全國『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網,實施中國政府獎學金等引領性項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獎學金生達到61%。三是中外人文交流事業打開新局面,建立八大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與188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系,與46個重要國際組織開展教育合作與交流。四是雙向留學工作邁上新臺階,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留學生輸出國和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五是國內國際教育資源統籌形成新合力,截至2017年9月,審批設立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有2593個,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層次的機構和項目1288個。六是積極開展國別和區域研究,重視培養非通用語種人纔,設立42家國別和區域研究培育基地,備案395家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實現國別和區域研究的全覆蓋。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教育開放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質量和效益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服務國家外交大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教育綜合改革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昇。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著力促進『三個轉化』,提質增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即從規模向質量轉化,更加注重規模和質量的協調性,提高留學教育質量,提昇涉外辦學水平,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工作內涵式發展;從速度向實效轉化,更加注重雙向留學、中外合作辦學、中外人文交流各方面實際作用,增強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效益;從廣度向深度轉化,更加注重增強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和明顯短板。

  三、埋頭苦乾,開啟教育對外開放新征程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貫穿到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各個方面。

  一是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新格局。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要求,以省部共建平臺為抓手,充分發揮其地緣優勢,形成推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網絡;充分發揮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引領作用,深入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師資培訓推進計劃、人纔聯合培養推進計劃,加快培養我國和『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所需的各類戰略人纔。

  二是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新機制。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的豐富內涵,辦實用好中外人文交流機制。今後一段時期,要以出臺《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乾意見》為契機,通過搭建合作平臺、完善相關制度、打造品牌項目、開展理解教育,加強人文交流機制建設;通過深化與世界各國語言合作交流,促進語言互通,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積極傳播中國理念。

  三是形成教育『中國標准』。在已與47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推進學歷學位互認工作,讓更多的國家和地區認可中國高等教育質量標准;加強與國際教育質量組織的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教育質量標准研究制定,讓標准的進步為雙方的合作提供新保障。

  (教育部國際司黨總支書記、司長 許濤)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21日第1版版名:要聞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