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先鋒人物
搜 索
培養出『會上課、能下廠』的應用型教師
2017-12-22 11:05:25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欒立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立德強能、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努力建設應用型工程師范大學,為職業教育和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知識、技術和人纔的支橕。

  一是先行先導,老牌職教基地變身轉型試點院校。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戰略部署。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以應用型為主的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的目標要求,學院主動適應職業教育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致力於應用型大學建設。2014年,學院成為全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成員;2015年,被吉林省教育廳確定為吉林省首批整體轉型試點院校,牽頭成立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聯盟並成為理事長單位,積極開展應用型轉型工作。兩年來,聯盟承擔著先行先試、示范引領的職責,積極推動吉林省高校轉型發展,建立聯盟共享實習實訓及師資培訓基地、建立共享創客空間及創業孵化基地、擴大聯盟參與單位等。

  二是校企合作,所有本科專業實現產教融合。轉型工作不是理論上的交卷,重點是務實。2014年,學校確定了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等11個轉型試點專業,2016年轉型專業達到30個,目前所有本科專業全部實現了轉型。學校積極探索,深化校企合作,采取訂單培養、交替培養、股份合作等多種渠道辦學,切實提高轉型實效。校企雙方共同確定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實習實訓,企業作為學校的實習實訓基地,學校為企業提供技術諮詢及昇級改造,充分實現校企融合。2014年,學院與吉林省通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工程師班訂單式培養協議和應用型人纔培養協議,構建了『2.5+1.5+(1)』吉通工程師人纔培養模式。大一以傳統加工和數控車削、二維軟件實訓為主,大二以數控銑削加工和三維軟件實訓為主,大三以企業真實項目實訓和科技競賽活動為主,大四以『師徒制』為主逐級遞進培養學生的工程師素質。目前學校已與196家企業簽訂深度合作協議,在校內建立多個校企一體、產學研一體實訓室和工作室。同時,采取與用人單位訂單培養、與企業分段培養、教學場所與工作崗位交替培養等多種方式培養應用型人纔。

  三是優化改革,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圍繞地方產業需求,調減與地方主導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不相適應的專業,增加汽車、軌道交通、生物化工、物流管理、機器人工程、網絡新媒體等與吉林產業發展聯系緊密、市場急需的專業,形成了具有較高集中度的優勢專業群。探索『產學研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應用型人纔培養模式,強化技能培養,突出實習實踐,把理論學時由原來的2800學時壓縮到2200學時,『擠出』600學時全部用於實踐實訓。統籌協調校內培養與校外培養,將第二、第三課堂納入人纔培養體系,運用互動式、開放式、理實一體化等教學方式,推行基於實際應用的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千方百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是強化雙師,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按照『既能上得了課堂,又能下得了工廠』的要求,打造一支教師、工程師等資格兼具,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兼備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出臺了系列文件,通過開展『雙師型』教師認定,開展教學名師、教學技能名師和中青年骨乾教師的遴選,開展教師講課比賽、專業技能大賽等活動,進一步提高教師從師任教水平。在實際工作操作中,積極推進『雙聘』制度,從行業企業聘用行家裡手作為兼職教師,參與學校專業建設與人纔培養,參加實踐指導、舉辦專題講座;選派專業教師到合作單位生產一線參加頂崗實踐或掛職鍛煉;把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作為評職的硬件條件,要求青年教師企業掛職鍛煉時間不低於三個月,否則在職稱評定上實行一票否決;積極選派業務骨乾出國、出境培訓,提昇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水平。近兩年,學校先後選派100多名教師到德國、美國等地進修學習,派出150餘名教師參加行業企業實踐培訓。

  (作者系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21日第9版版名:高教周刊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