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新高考』改革需高校『給力』
2017-12-18 09:57:17 來源:中青在線  作者:孫慶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高考」需要大學進行改革,尤其招生制度改革和培養制度改革。』在近日召開的2017中國教育明德論壇暨第十六屆全國基礎教育學習論壇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

  今年因浙江、上海開啟『新高考』,也被稱為『新高考元年』。在熊丙奇看來,此次『新高考』改革核心內容為高考的內容改革和錄取制度改革,包括實行3 3科目組合、文理不分科、外語科目一年多次考、將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納入高考等。改革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一點,即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包括考試選擇權、學科選擇權、課程選擇權、學校選擇權、專業選擇權,『我們希望通過改革來擴大學生的選擇權,通過學生的選擇來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在十九大新聞發布會上提到,我國到2020年將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並表示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難度最艱巨的一次改革。這意味著,『新高考』不是中學教育的『一家之事』,高考作為連接高中與大學的橋梁,『新高考』改革需要中學發力,同樣也需要高校『給力』。

  『可以說,大學的招生、培養改革,也直接影響高考改革的推進。』熊丙奇認為,『新高考』的內容改革力度很大,高校的錄取制度也應跟上改革的步伐。

  據了解,上海市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招生以『院校專業組』作為志願填報與投檔錄取的基本單位,每位考生在本科普通批次最多可以選擇24個『院校專業組』,每個專業組可以填報4個專業,總共可以填96個專業;浙江省則把一所院校的一個專業(類)作為一個志願單元,學生可以填報不超過80個專業平行志願。

  『在這種背景下,大學通過專業報考和錄取匹配的選科要求,來指導和引領學生的選科及報考將顯得尤為重要。』杭州二中校長尚可表示,但遺憾的是,『大學也有自身的利益訴求,有些學校覺得對專業限定的科目過於嚴格,那它可選的生源范圍就會縮小,生源錄取分數就會下降,所以有些大學為了讓更多學生來報考,不願提出明確的科目要求,有的太寬泛,有的甚至不提供。』

  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周彬認為,高校大多數專業對生源都有自己的獨特要求,從提高高校人纔培養質量來講,高校專業招生標准更具針對性,既可給高中學生選擇高考學科形成良性引領,又可以招錄到與專業學習相匹配的適合生源。但是,『現在高校只有極少數優勢專業,纔明確提出對考生高考學科的要求。大部分專業要麼通過大類招生,要麼對學生選科不提要求,這些做法看起來是擴大了考生選擇范圍,實際上讓考生無所適從。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在招生大類裡又潛藏著多少對考生沒有吸引力的專業呢?』

  熊丙奇建議,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應在尊重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基礎上,明確大學各專業提出選科要求的基本規范,比如『不同專業或者滿足一門物理(偏理工科的專業),或者滿足一門歷史(偏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或者科目不限(傳統的文理兼招專業);或者每個專業提出3個科目的要求,考生必須滿足其中2門,能大大減少考生在選擇時的投機行為。

  這也對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目前,浙江省在『三位一體』綜合素質評價錄取方面已進行試點,目前已擴大至省屬所有高校和全國部分高水平大學,錄取人數也逐年增至近萬名,在部分高校『三位一體』及高職院校提前招生中試行『一檔多投』,即一名學生可同時申請若乾所大學(專業),大學(專業)獨立進行評價,學生從多所高校的錄取中最終進行選擇、確認。

  對此,尚可表示,『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制度,彌補了單純以高考分數選拔學生的不足,拓寬高考選拔多元化途徑,強化學業水平測試和高校綜合素質評價在招生錄取中的作用。對高校來說,通過與統一高考的結合,體現其招生自主權,有助高校選拔、挖掘到有潛質的學生;對中學來說,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只能強調素質教育但無法落實的尷尬。

  『我們要看到大學也在變化,比如當浙江、上海實行先填報專業再填報大學的招生方式時,高校都高度重視起學科來,也在想辦法通過提高質量來吸引學生報考。』周彬表示,與『新高考』相呼應的是『雙一流』建設,尤其是一流學科的建設。『一流學科的建設纔是真正培養人纔的需要。「新高考」改革就是把原來的超級大學分解成學科專業,然後按專業來進行排名,隨著高等教育資源的豐富,一定會突破現在兩個超級大學對人纔發展思維的約束,將高中教育從兩個超級大學的昇學率中解放出來』。

  因此,在周彬看來,高校的學科建設情況要對高中學生、學校更加開放、透明,『比如類似於教育部2012年的學科評估結果,應該讓高中學校全面了解,明白每個高校在相應的學科上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它的特色是什麼,這樣纔能保證高中生的選擇更具針對性。

  『與其大類招生,不如大類培養。大類培養更重視通識教育,比如哪怕你是學化學的,那你也應該去學點物理、生物等專業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但這種大類培養的方式與大類招生並沒有必然聯系。』周彬認為,當然,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時間,所有的改革都是一步步走出來的,突變反而會扼殺改革本身。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