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曝光臺
搜 索
小學家長『三點半煩惱』,政府聽到了嗎
2017-12-18 09:57:17 來源:中青在線  作者:陸建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今年南京市政府下發《關於進一步推進小學『彈性離校』工作指導意見》,試點『彈性離校』,從主城區向城鄉所有小學全面鋪開實施。一石激起千層浪,小學放學時間過早,家長接送難的『三點半問題』,再次成為輿論聚焦和熱議的話題。

  這個問題,由來已久。1990年6月4日,國家教委發布《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其中第五條明確規定:學校應當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生每日學習時間(包括自習),小學不超過6小時,中學不超過8小時,大學不超過10小時。於是,小學生在校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逐漸成為不可逾越的政策紅線。客觀來看,這一政策的出臺是為了保證小學生的休息時間,呵護小學生健康成長,初衷良好。可是,由於小學下午放學時間過早,和家長下班時間缺乏銜接。這項政策的溢出效應,就是帶來家長接送不便等問題,且在相當長時間內,成為一個牽涉廣泛的社會問題。有鑒於此,南京市率先破冰,推行『彈性離校』,以方便廣大家長接送孩子,隨後,教育部順勢而為,出臺了《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將『彈性離校』課後服務合法化,並做如下定位:開展中小學生課後服務,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幫助家長解決按時接送學生困難的重要舉措,是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能力、使人民群眾具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站在社會治理層面看,『三點半問題』的產生,是一項具體政策實施後關聯發生的溢出效應,而課後服務政策的出臺,則是對廣大家長實際困難的一次積極響應,也是對教育生態負外部性問題的一次主動糾偏,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發展觀。實事求是的說,任何一項政策或者行政措施的推行,都難以做到盡善盡美,會或多或少的產生溢出效應。作為整個社會生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教育行業同樣面臨一些具體治理政策的負外部性問題,譬如『三點半問題』,譬如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問題,等等。

  再來看看減負問題。這些年來,教育主管部門為了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對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課後作業量等,都作了嚴格的限制性規定。早在1988年,國家教委出臺的《關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乾規定》,就很詳細:一年級不留書面課外作業,二三年級每天課外作業量不超過30分鍾。四年級不超過45分鍾,五六年級不超過1小時。後來,相關政策不斷出臺,要求亦是大同小異,關鍵詞就兩個字:減負。從實際執行情況看,小學初中階段,尤其是公辦學校,學生校內課業負擔的確有所下降,但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校內放羊校外廝殺現象,卻不可遏制,且愈演愈烈。校園內減掉的課業負擔,在校園外,學生們被要求匆忙奔走於各個輔導機構之間加倍補了回來。這一現象的背後,是一個社會治理悖論,經過這麼多年努力,學生課業負擔不是減輕了,而是轉移了,問題沒有被解決,問題只是被轉移,甚至在轉移過程中,呈現漸趨加重的態勢。而且,由於教育多元化供給不可逆轉,校外輔導行業只能被規范,無法被取締,於是,教育系統內的減負努力被鈍化於無形,面對為學生瘋狂打call的校外輔導機構,教育主管部門雖不是束手無策,而實際上手段有限。

  良好的減負初衷,背離的增負結果,系統內的問題最終外化為生態之外的負外部性。當然,這種背離與外化,系多種因素疊加所致,如多元供給的外部環境影響,部分家長望子成龍的更高期望與自我加壓,以及個別在職教師有償家教的催化因素等。

  但是,必須看到,校園內減負引發的家長對於學校教學質量的擔懮,加劇了群體焦慮感。尤其是小學階段,由於小昇初是直昇,沒有考試,過程中又缺乏統一的學業測試驗證。的確有些學校,特別是公立學校,存在放羊現象,老師教好教壞,全憑師德良心,缺乏剛性衡量標准,家長難以掌握孩子真實學習情況,就會擔心孩子課堂上吃不飽,只好課後開小灶,上各種輔導班。是故,不但學生負擔沒減輕,家庭教育成本更是成倍增長。要有效緩解這一負外部性問題,在教育生態之內,需要綜合施策,其中關鍵一點,就是適度強化教學質量和學業水平測試,對於國家課程大綱涵蓋的知識點,確保學生應會盡會,從而讓大部分家長放心,把孩子更多的課外時間,用於體育美育學習,促進全面發展。

  任何政策的出臺,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外部性問題,作為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密切關注其負外部性問題,注意傾聽各種建設性意見,並根據形勢變化,堅持問題導向,適時適度予以調整和糾偏,是一種正確的姿勢。教育,概莫能外。

  (作者為江蘇連雲港贛榆區教育局局長)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