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大學精神澆灌下的人纔培養模式
2017-11-27 09:52:55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胡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教育教學活動處在人纔培養體系的微觀實踐層面,高等教育人纔培養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具體、微觀、多元、情境性的教育教學活動,通過教與學具體實踐途徑滲入學生生命的整體,最終以個性化的方式展現人纔培養目標的規制。

  西北聯大作為抗日戰爭爆發與開發西北戰略實施背景下成立的大學,人纔培養目標強調學生民族精神培育與服務社會意識養成,始終指向為抗戰建國、西北開發培養優秀人纔。在極其豐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軍事教育、社會教育、科學研究特色鮮明,其中既包含開發西北、獻身西北的價值取向,也涵蓋艱苦奮斗、家國天下的民族精神,突出呈現與映射了西北聯大培養目標。西北聯大也正是通過這些具體、生動、多元的教育教學活動將優秀文化根植於貧瘠廣袤的西北社會,以文化力量改造人心,改造社會,開發西北,抗戰建國。

  一是軍事教育方面,西北聯大軍訓嚴格,除了日常軍事訓練外,還組織特殊軍訓,『偏重各種戰斗教練及距離測量、地形識別及縱深突擊等技術。西北要規范學生紀律、要求學生舉止、鍛煉學生意志、統一學生思想,以軍事訓練之手段,樹立學生愛國主義之精神,改進學生懶散無為之生活態度,養成蓬勃向上之奮斗精神。通過軍事教育,鼓舞了學生,學校多次組織學生赴陝境各縣開展抗日宣傳,發起募集棉衣慰勞抗戰戰士等活動,醫學院學生積極踴躍參加抗戰服務,不斷有學生志願參軍,抵抗日寇。

  二是社會教育方面,學校多次組織抗戰宣傳隊分赴陝境各縣開展宣傳。『宣傳內容,注重抗敵情況、服兵役、服工役、國家觀念、公民常識、防空常識等項。宣傳材料,以簡明圖畫為最佳,簡短之小冊子亦可。宣傳方法,以采取談話形式為佳。社會教育的開展,不僅是單純知識講解與傳授,更注重對普通民眾精神引導與鼓舞。通過努力,喚醒普通民眾國家、民族意識,培養忠誠勤朴,負責任、守紀律之良好公民。

  三是科學研究方面,學校漢中辦學期間,師生們積極響應開發西北、支援抗戰需要,將地處西北看作開展科研的地緣優勢,對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物產資源、歷史文化、民族宗教等問題展開了全面研究。聯大人堅守學術,撰寫了大量學術論著,完成了學術研究的西北轉向。西北聯大教師的研究方向與旨趣對學生論文選題與寫作產生了很大影響。有相當學生立足抗戰與西北邊疆開發需求,選擇研究對象,展開論文寫作。極其艱苦條件下,西北聯大弦歌不輟,師生專心科研,取得了可喜成績,各領域內研究的不斷深入也為此後西北高等教育發展奠定了學科優勢,為西北開發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礎。

  西北聯大身負抗戰救國、建設西北的雙重使命,幾經周折,紮根西北。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西北聯大師生早已走出了象牙塔,背負著國家、人民的希冀,運用所學,傳播知識、弘揚文化、清除陋習、化育民風、改造社會。西北聯大的出現,改變了全國高等教育的整體布局,也改變了西北高等教育發展嚴重滯後的狀況。西北荒涼、貧瘠的土地上,西北聯大的創設與發展,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一種堅持的力量,一種穩定人心的堅定信仰。特殊的環境、特殊的背景,造就了西北聯大獨特的大學精神,這是一種愛國主義、抗戰救國的民族精神,是一種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意識;也是一種紮根西北、開發西北的文化自覺,是一種熱愛西北、奉獻西北的慷慨情懷。

  獨特大學精神澆灌下形成了西北聯大特殊的人纔培養模式,軍事教育磨煉了學生的意志、改造了學生的精神;社會教育鍛煉了學生實踐的能力,提昇了學生改造社會的勇氣;科學研究的西北轉向使得聯大師生理解西北文化,堅定西北文化建設的信念。微觀教育教學活動層面的軍事教育、社會教育的開展,以及學術研究的西北轉向,回應開發西北、抗戰救國的社會需求,由實踐過程昇華為精神信仰,從精神意識層面影響學生,希望能將聯大精神灌注並流淌在每一位學生的血液之中,形成了頂天立地、威武不屈的愛國精神與甘為孺子、奉獻西北學人情懷。

  一種是自上而下的精神灌注,一種是自下而上的實踐生成,西北聯大培養目標與微觀教育教學活動間的良性互動,相互支持、關照與印證,為今天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了諸多思考與借鑒。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27日第5版版名:高教周刊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