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迎來留學生『歸國潮』背後,存在這個根本性轉變——
核心提示:『歸國潮』是出國留學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的必然現象。雖然不少輿論在解讀『歸國潮』時,認為主因是國內就業吸引力增強,但除了國內發展形勢對出國留學者的吸引力之外,不能忽視我國出國留學的結構已經發生根本變化。
20年前回國,是中國需要留學生;20年後回國,是因為留學生需要祖國——近日,美國《舊金山紀事報》在一則引發熱議的報道中稱,中國正再次迎來留學生『歸國潮』。
的確,教育部的最新統計顯示,我國正在形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留學人纔歸國潮。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超過八成的留學人員(82.23%)學成後選擇回國發展。
客觀而言,『歸國潮』是出國留學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的必然現象。雖然不少輿論在解讀『歸國潮』時,認為主因是國內就業吸引力增強,但除了國內發展形勢對出國留學者的吸引力之外,不能忽視我國出國留學的結構已經發生根本變化。
留學結構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
10年前,我國出國留學,基本上還可以界定為『精英留學』,大多數選擇出國留學者,主要是到國外攻讀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據教育部統計,2007年度,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4.4萬人,這已經是1978年以來的歷史最高值。2007年後,我國出國留學人數『井噴』:2008年達17.98萬人,2009年為22.93萬人,2010年達28.47萬人,三年間人數大幅增加。
從2007年到現在這10年間,出國留學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
一是出國留學群體整體質量參差不齊。既有傳統的『精英留學』,即申請到國外名校讀本科、碩士、博士;又有到國外讀一般普通院校的『大眾化留學』;在一些局部,確實也存在學力較弱的學生到國外『混文憑』的現象。
二是出國留學低齡化。目前,到國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學生比例接近30%。
觀察2007年以後的出國留學數據和結構,就不難解釋為何會有『歸國潮』現象了。2007年後快速增加的出國留學學生,在2011年畢業之後開始找工作,此時相較於陷於泥潭的西方國家,中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勢頭對他們有很強吸引力。這其中,不乏一些競爭力偏弱的人群,也提高了回國留學比例。

↑中國吸引留學人員回國發展。資料圖片
頂尖人纔佔少數現象仍待改善
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出國留學中的精英留學群體,有多少選擇回國,這對評價出國留學的價值和我國對人纔的真實吸引力極為重要。對此,中央人纔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的負責人曾指出:『我國流失的頂尖人纔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到87%。』這說明,大規模『歸國潮』中,精英人纔的比例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在『歸國潮』之下,還有出國留學熱。精英人纔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由於有理性的出國留學規劃和優秀的學業表現,在國際就業市場有著很強的就業競爭力。
我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但相對於一些發達國家國際一流大學而言,我國還需進一步提高大學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在此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獲得了不少成績,但也仍存在有待提昇的巨大空間。
『水土不服』折射用人方式轉變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部分『海歸』回國後,遭遇『水土不服』。這其中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認,其中相當一批人的原因在於,在出國留學時盲目選擇,並未做好長期和科學的出國留學規劃。在我們身邊,也會有這樣的例子:有的學生是想『逃避』國內高考而選擇出國留學;有的認為只要拿到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就可混到一張文憑;還有的在國外求學期間嚴重缺乏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規劃能力,導致畢業時缺乏競爭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國留學走向大眾化,我國社會必將從原來的『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用人單位和社會不可能再完全按學歷和留學與否的標准評價、選拔人纔,而會更加重視人纔本身的能力和素質。高等教育將擺脫學歷教育導向,重視受教育者的能力培養,而每個受教育者也應該基於個體能力、素質的提昇來規劃學業發展、教育選擇,而不能再僅僅追求學歷或身份。(作者/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