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農業+旅游』融合發展
虎形山瑤族鄉位於湖南省隆回縣西北部,平均海拔1350米,年平均氣溫11℃,屬典型的高寒山區。其存在人口空心化、教育資源不強、增收措施缺乏、資源配置能力弱、規模化程度低等問題。根據上述問題,湖南大學利用優質資源,立足區域特色,打造公益類鄉村建設幫扶平臺,探索『定制農業』+『定制旅游』融合發展路徑,實現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孵化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脫貧致富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推動項目輻射區域農民增產增收,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一是結合區域特色,打造扶貧開發平臺,探索可復制的農旅融合創客孵化服務模式。探索完善農旅融合創客孵化服務模式,打造基於特色農業、特色旅游相結合的扶貧開發平臺,以技術支持、品牌包裝、人纔培養、管理服務、市場營銷為首務,並引入社會資本投入,拓寬扶貧資源渠道,協助政府多元融資進行基礎設施扶貧建設,推動貧困地區生態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旅游開發與文化遺產、生態保護雙促進,助力當地經濟結構轉型昇級,形成良性發展格局。
二是依托學科優勢,建立專家聯合、多學科協作的精准扶貧機制。充分發揮湖南大學人纔和學科優勢,在校內外繼續整合配置扶貧開發資源,積極組織多學科專家學者到扶貧地開展幫扶工作,深入分析致貧原因,配合全縣整體開發建設戰略布局,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並通過高校與縣域經濟體的良性互動,產學研成果轉移轉化帶動產業昇級,服務地方經濟結構優化轉型,實現精准扶貧。
三是堅持走『定制農業』+『定制旅游』之路,實現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充分抓住特有的花瑤人文環境與自然資源,打好花瑤品牌與高山生態、富硒、綠色有機的有利標簽;構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農業產業格局,發展富硒大米、有機茶葉等特色產業,進而帶動特色農產品、工藝品生產、銷售和旅游服務發展,推進特色農業與少數民族地區特色風情旅游融合。
四是深化現有孵化功能,加強富硒大米、有機茶種植配套服務,孵化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脫貧致富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進一步推動農民增產增收。加強對富硒大米、有機茶的技術營銷服務支持,提昇現有創業實體的自我發展能力,示范、帶動其他特色經濟向產業化發展,培育一批新的創客隊伍,帶領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浙江大學:打好醫療扶貧攻堅戰
臺江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臺江縣人民醫院是全縣唯一一所『二甲』綜合性醫院和愛嬰醫院。由於管理、設備和技術相對落後,醫療服務和硬件建設都比較薄弱,醫院發展舉步維艱、難上臺階,人心思走、隊伍不穩。
2016年4月23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與臺江縣人民政府簽訂幫扶協議,與臺江縣人民醫院締結為對口幫扶關系。浙醫二院充分考慮臺江分院發展需求,委派資深管理專家汪四花同志擔任臺江分院院長,輪流派出幫扶專家6批次共23名,涵蓋15個專業。專家通過調研、訪談,認真梳理醫院存在的問題,逐步形成設想、規劃。首先,以制度建設為切入點,推動臺江分院系統性改變。其次,導入國際醫院管理的先進理念,緊緊圍繞『患者安全』核心大刀闊斧地進行流程改進。再其次,全面開展『6S』活動,全院推進『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和安全』工作,推動制度與流程落地。最後,導入浙醫二院的文化基因,倡導『患者和服務對象至上』服務理念。
設備落後,是制約臺江分院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2016年5月,浙江大學專項贊助臺江分院2000萬元經費,用於購置設備。2017年初,臺江分院又購置了無創呼吸機、床旁DR、有創呼吸機等離子消毒劑機等公共應急設備。浙醫二院還捐贈了價值40萬元的名醫遠程會診設備,將分院建成黔東南首個名醫遠程可視會診中心……這些為分院提高醫療診治水平、服務一方百姓,打下堅實基礎。
人纔是推動醫院發展的核心要素。2016年9月起,臺江分院開始有計劃地加強人纔隊伍建設。人纔培養『請進來』與『送出去』相結合,骨乾醫生先後派往浙醫二院、貴陽骨科醫院進修培訓;40餘名醫院中層乾部(科主任、護士長)、業務骨乾被派往浙醫二院進修學習。今年,還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分批再送60名醫護人員到浙醫二院學習進修最新技術以及管理理念。
一年多來,臺江分院共新開學科4個,包括婦科、泌尿外科、中醫康復科以及黔東南地區首個先進的消化內鏡中心,並積極創建心髒介入中心等部門,技術更新和學科開展,填補了臺江縣醫療發展多項空白。
南京農業大學:『四位一體』促扶貧精准落地
麻江縣地處貴州省中部,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門,縣域平均海拔900米,全縣以山地為主,丘陵、河谷及盆地佔全縣總面積的78.4%。縣內無主導重工業及相關加工制造業。截至2016年末,全縣還有貧困村33個,貧困人口2.45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6.54%。
四年來,南京農業大學在對麻江縣進行定點扶貧的過程中,始終將產業扶貧作為『龍頭』,初步探索了『四位一體』扶貧開發模式,推動產業扶貧『精准』落地,助力麻江脫貧攻堅不斷『超越』。
一是強基固本,明確工作機制與保障舉措,築牢扶貧工作『底盤』。麻江縣距離南京1600多公裡,路途遙遠,高校教學科研任務繁重,人員變動性大。要克服這些困難,開展持續長效的扶貧工作,必須有堅強的體制機制保障,做到制度先行,力保人、財、物、智到位。
二是提擋昇級,優化傳統特色產業布局,拉動脫貧發展『引擎』。傳統的特色產業不『特』,優勢不明顯,競爭力不強,出現大面積『縮水』和品質『跳水』,農民守著好產業卻賣不出好價錢。針對這種現狀,學校瞅准制約產業發展的『痛點』,通過系統的產業規劃、先進技術再造等形式助力麻江傳統特色產業提擋昇級,重新拉動脫貧發展新『引擎』。
三是品牌疊加,拓展新興產業鏈增值增效,加足致富『馬力』。『嗅出』根植於這片土地上的特色與優勢,找出適合當地發展實際的『車頭』項目,體現了產業扶貧的精准定位。學校突破思維禁錮,將高校的品牌優勢和當地的人文特色品牌、資源稟賦相疊加,鼓勵貧困群眾參與示范,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做大做強延伸新興產業鏈,為農民加足致富『馬力』。
四是雙線共推,探索工作方法新載體,創新扶貧效果『驅動』。學校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產業幫扶』服務理念,通過『線下建聯盟、線上做服務』的雙線共推服務模式,創新扶貧工作載體。在線下通過組建『示范農戶聯盟』,由專家直接向服務對象開展線下技術推廣,在線上開發『南農易農』APP,提供在線指導。
廈門大學:凝聚校友力量助推扶貧攻堅
寧夏隆德縣地處六盤山革命老區,屬於『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自與隆德縣建立定點扶貧結對關系以來,廈門大學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動員各方力量,注重發揮校友在定點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廣泛凝聚扶貧攻堅強大合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依托校友企業,建立扶貧產業園。學校依托廈門大學2014級校友林小輝創立的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園,在此基礎上建設『隆德縣廈門大學康業扶貧產業園』,以合作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積極推動廈門大學科技成果在園區轉化,實現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向先進生產力轉化。目前,該園區入駐企業30多家,解決就業3000多人。
二是利用校友返校契機,開展經貿推介活動。廈門大學具有每年舉辦校慶的傳統,眾多校友在廈大校慶日返校。學校充分利用這一契機,積極向校友和社會各界推介隆德。2017年4月6日,廈門大學96周年校慶大會之後,學校舉辦了廈門大學—寧夏隆德縣『對口幫扶暨經貿合作推介會』。多家校友企業與隆德縣人民政府簽署了十大項目建設協議,內容涉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生物醫藥、智慧園區建設、服裝加工、電商平臺等,會上達成意向投資金額46億元。
三是積極創造條件,讓更多『隆德人』成為『廈大人』。一方面,學校積極面向隆德縣農村考生宣傳廈門大學『鳳凰計劃』(農村單獨招生),對符合條件的考生確定招考資格,使他們成為廈大校友。另一方面,學校創造更多機會和更好條件,開展教育培訓,讓隆德縣各界人士成為『廈大人』。
四是開展慈善捐贈。學校面向校友介紹隆德縣貧困情況,特別是一些困難家庭情況,積極組織有愛心的校友為隆德縣捐款捐物。發動校友所在單位捐贈了價值近8萬元的電子血壓計150臺,以及圖書1000餘冊;推動校友『認領』隆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目前相關工作已在隆德縣張樹村開展,共有近40名學生被廈大校友等認領,幫扶經費20餘萬元;組織校友購買、收藏隆德縣藝術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品,推動隆德縣文化產業發展。
中國藥科大學:發展中藥材種植實施產業扶貧
中國藥科大學定點幫扶的陝西省鎮坪縣,位於陝渝鄂三省(市)交界處,屬《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適宜種植中藥材的土地有40餘萬畝,是不可多得的中藥寶庫,但是由於藥材種植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市場佔有率低,中藥材收益差。中國藥科大學抓住中藥產業的發展機遇,推介鎮坪優勢資源,尋找有意向性企業在鎮坪投資該領域。同時整合安康顆粒劑生產資源,重組安康地區中藥材種植基地(包括玄參、黃連、絞股藍GAP基地)、中藥材提取生產線、中藥飲片公司等當地資源,建成陝西唯一、輻射西北五省份的顆粒劑生產企業。
一方面,學校立足眼前兼顧長遠,開展人纔智力幫扶。自2014年起,學校為陝西省每年增加本專科生招生指標20名,啟動對鎮坪縣開展『農村專項』自主選拔計劃,已錄取10名鎮坪籍貧困學生進入中國藥科大學學習。組織專家教授到鎮坪為黨政乾部、技術人員、藥材種植戶授課。資助鎮坪縣學生到學校繼續教育學院學習,免除了學生的學費和住宿費。與鎮坪縣高中牽手實施學生素質提昇『遠志計劃』,組織大學生暑期實踐團隊赴鎮坪開展文藝下鄉、中學生學涯規劃輔導等活動。
另一方面,狠抓科技扶貧,夯實產業發展基礎。一是確立藥材產業為縣域脫貧的主導產業。通過資源潛力、市場前景、群眾參與度、效益對比等分析,幫扶鎮坪縣找准藥材產業在縣域產業體系中的定位。二是構建藥材產業發展的支橕體系。學校主動承擔《鎮坪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編制任務,成立專業團隊,全面開展鎮坪道地中藥材的品質分析、品種比選,明確產業發展思路、目標和重點,為高效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三是幫扶推動鎮坪中藥產業發展。在學校的幫助下,已停產8年的鎮坪縣制藥廠恢復生產,技改擴建年產5000噸中藥飲片加工生產線,改造生產廠房和臨時倉儲場所4000平方米,目前該企業已逐步走出了發展低谷。
目前該項目已經在鎮坪縣設立企業,當地控股兼並企業已經完成技術改造,年內合同金額增加5000萬元,帶動脫貧農戶150餘戶,給當地增加財稅1500餘萬元。
重慶大學:多舉措實施『教育幫扶』
為進一步落實教育部定點扶貧滇西邊境山區工作,重慶大學擴大扶貧范圍,主動將西盟縣也納入了定點扶貧單位中。學校發揮教育資源優勢,以『教育幫扶』為核心,采用遠程教育、面授培訓和跟班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在綠春縣和西盟縣開展了紮實有效的教育扶貧工作。
一是網絡教育學歷,提昇自身『造血』功能。重慶大學成立網絡教育學院雲南綠春和西盟校外學習中心,並設立了網教科,專門負責招生、教學、考務、學生管理及網絡學習指導等工作。截至2017年5月,綠春縣和西盟縣累計招生達1059人,綠春縣招生911人,西盟縣招生148人。2013年下半年,綠春校外學習中心在全國所有校外學習中心考核中排名第一。
二是黨政乾部培訓,提昇乾部隊伍能力。針對綠春縣和西盟縣黨政乾部實際需要,充分考慮綠春縣和西盟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2013年8月,重慶大學制訂了定點幫扶綠春縣、西盟縣黨政乾部培訓五年計劃,學校利用自身教育培訓優勢,通過『請進來』的培訓模式,邀請綠春縣和西盟縣科級以上領導乾部和部分科級後備乾部到重慶大學培訓。
三是小幼師資培訓,提高基礎教育水平。綠春縣和西盟縣地處偏遠地區,基礎教育的師資力量匱乏,針對兩縣教師的學歷及教學能力偏低的實際情況,制訂綠春縣和西盟縣小幼師資培訓五年計劃,免費為兩縣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培訓。
四是『五彩石』志願服務,關愛農民工子女。針對綠春縣和西盟縣基礎教育薄弱的現狀,重慶大學發動品學兼優的在校研究生,在校團委的領導下,組建成一支吃苦耐勞的研究生支教團,打造了以心理優化為主,關愛農民工子女的『五彩石』志願服務項目。
五是捐贈圖書,促進文化教育建設。針對綠春縣和西盟縣圖書資料缺乏的情況,學校協調重慶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發揮文化資源平臺優勢,積極幫助貧困地區加強文化教育建設,補充精神營養品。通過圖書捐贈活動,為拓展兩縣人民群眾的文化視野,滿足其文化需求,推動『全民閱讀』,促進文化建設,打好『扶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做出積極貢獻。
華南理工大學:『五位一體』推進鄉村治理
華南理工大學積極響應教育部和廣東省定點扶貧工作部署,全力推進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孔美村(古村落)扶貧工作,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精心規劃,學科專業團隊精准設計、優秀駐村乾部精確定點,逐步探索出『五位一體精准扶貧,協調推進鄉村治理』的可行模式,重點以潮汕宗祠文化凝聚村民與鄉賢,以社會工作助推扶貧與脫貧,努力把孔美村建設成『村美、家富、政通、人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是優化環境夯實脫貧基礎。在孔美村的精准扶貧中,學校始終堅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在保持村莊原有自然環境基礎上,改善公共服務設施和人居衛生環境,提昇村民生活環境、提振村民脫貧信心。
二是保護宗祠文化,凝聚村民鄉賢共同致富。學校結合潮汕人民情系故裡的精神情操和深厚質朴的家國情懷,充分挖掘孔美村傳統文化資源,以保護宗祠建築為抓手,以故土情感維系為紐帶,凝聚村民共同致富、匯聚鄉賢建設家鄉。
三是教育斬斷窮根,短期扶困長期送教固本。學校首先摸清重點貧困戶,開展短期精准到戶扶困,通過教育培訓提昇教育水平,改變貧困代際傳遞。其次,深入開展貧困摸查,精准識別貧困現狀。再其次,加強基礎義務教育,夯實教育斬斷窮根。最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落實村民就地就業。
四是產業提昇脫貧,開發產業搭建增值平臺。扶貧過程中學校將孔美村自然生態、經濟生產、居住生活三個部分系統結合,將產業扶貧方針定為:適度發展種植業,昇級傳統糖餅產業,積極發展文化旅游業。
五是社工介入扶困,服務幼老做好脫貧攻堅。學校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堅決落實三部委的《關於支持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精神,組織專業社工駐村開展扶貧工作,以貧困戶脫貧能力建設、關愛留守兒童和關注特困群體為抓手,培養村民關懷互濟美德,建立鄉村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實現孔美村『人、文、地、產、景』全面昇級,達成村民脫貧致富目標。
中國農業大學:『三精准』助力產業發展
按照教育部滇西定點扶貧工作的整體安排,中國農業大學於2013年定點扶貧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學校依『鎮康之所需、農大之所能』,以『精准施策、精准推進、精准落地』(三精准)為原則,協調整合校內外資源,建設並依托『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教授服務團』等平臺,做好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掛職乾部選派、公益捐贈等工作,以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為目標,點對點、實打實地做好定點扶貧工作,被當地稱為『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一是學校高度重視,精准施策。首先,制定完善定點扶貧方案。制定《中國農業大學定點扶貧工作實施方案(2013—2020年)》,從推動教育扶貧、人纔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信息扶貧及學科扶貧六方面提出明確規劃和可操作性實施辦法。其次,組織開展脫貧攻堅理論研究。支持引導學校相關專業教師進行脫貧攻堅政策理論研究,鼓勵教師多下基層調研,為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建言獻策。
二是雙方互訪交流,精准推進。重視領導、專家的交流互訪,加深雙方了解,讓學校及時掌握鎮康縣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與需求,更是將確定的好政策、好項目進行研討,精准推進政策落地與項目實施。雙方領導、校內外專家累計互訪交流20餘次、100餘人次,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三是依托建設平臺,精准落地。為推動定點扶貧工作,讓學校定點扶貧工作有抓手,學校先後在鎮康縣成立『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務團』『科技小院』等平臺,以調動相關專家、整合科技資源,產學研共同發力,實現了『職責精准、需求精准、供給精准』,形成了『教授到鄉村,學生住鄉村』的局面,將定點扶貧政策項目精准落地。
四是激發內生動力,成效顯著。依托『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務團』『科技小院』等平臺,開展實用適用農業技術示范推廣、新品種引進,培育鎮康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學校人纔、智力與教育優勢,開展針對小學、中學、領導乾部的教育與培訓;協調相關資源,鼓勵學校師生心系邊疆,情系鎮康,積極組織公益捐贈,發動校友及相關企業資源到鎮康投資。
上海交通大學:科技拓寬扶貧致富路
雲南省洱源縣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特色優質農產品,素有『梅果之鄉』『乳牛之鄉』等美譽,然而,有資源、缺技術、與市場對接不暢,簡單初級產品難以變為群眾的收入。上海交通大學針對當地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發揮自身的科技優勢、智力優勢和人纔優勢,設立『恆基金』科技專項幫扶基金,聚焦重點特色產業發展,精准對接對口地區資源稟賦和國內外市場需求,探索出了一條經驗可復制、內容接地氣的產業扶貧之路。
一是破難題,讓企業從『被動淘汰』走向『主動出擊』。在缺技術、缺設備、缺資金的情況下,建立一個符合國家標准的實驗室,是洱源縣鄧川錦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多年來無解的難題。上海交大掛職乾部、農業與生物學院研究員袁聰俐積極發揮自己專業所長,從實驗室規劃、儀器購買、專技人員培訓、檢測流程SOP制定等方面全面支持,幫助企業建立自己的檢測實驗室,且全部必檢指標符合國家標准。
二是巧設計,讓農戶從『豐收即賤賣』到『增產又增收』。在對洱源縣氣象條件、土壤、前期試種栽培表現的綜合技術分析基礎上,結合自己在高附加值的經濟果林領域的研究成果,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張纔喜精巧地設計出一個高效益、低污染、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車厘子錯季種植,並繪制出了洱源車厘子的『上市窗口』,恰好避開了我國北方主產區與國外主產國的上市期,具有極佳的產業效益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是換思路,讓產業從『窮業』昇級到『富業』。廢棄的公牛可以用於制造新型尖端藥物、泡一泡就喝的青梅酒可以發酵成『大健康』產業的新品,這些『跳躍式思維』讓洱源縣的產業發展找到了轉型昇級的方向。袁聰俐帶領團隊啟動『小牛肺表面活性劑』的研發項目,從一只小公牛肺中提煉的肺表面活性劑,制成6支針劑,是醫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關鍵藥,『變廢為寶』的全新產業已經顯現。
四是拓市場,讓產品從『國內』走向『國際』。農生學院副教授鄧雲改善和優化黑蒜發酵工藝,使黑蒜的水分、脂肪等比白蒜有顯著的降低,而蛋白質、糖分、維生素等則為大蒜的2倍以上,氨酸的含量比鮮大蒜增加了5—6倍。讓大理的黑蒜逐漸走俏歐美和日韓市場,售價也增加了9倍。
華中科技大學:構建『三個三』健康扶貧體系
臨滄市臨翔區位於雲南省西南邊陲,長期以來集邊、山、少、窮為一體,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截至2015年底,該區仍有農村貧困人口25098人,其中因病致貧人口3047人。華中科技大學針對當地醫療資源匱乏、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普遍的狀況,學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資源整合,精准施策,著力造血,系統設計了標本兼治、防治並舉的『三個三』模式:組織公共衛生學院、協和醫院、社區醫院三家單位參與,著力『疾病預防、醫療救治、健康管理』三個方面,構建『區、鄉、村』三級聯動的健康保障服務體系。
一是整合優質資源發揮聯動效應,構建『三個三』健康扶貧體系。結合臨翔區需求,學校做出總體部署和頂層設計:在『以健康為中心,以預防為重點,建立全民健康保障體系』的大健康觀引導下,從疾病防控與預測預警、衛生資源配置與使用、健康管理等方面入手,幫助臨翔區推進疾病防控、醫學人纔培養、基層公共衛生水平及居民健康保健能力等,築牢健康扶貧三級體系。通過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華中科技大學校醫院三家單位分別發揮自身在公共衛生疾病預防、重癥診治、健康保健等三方面的優勢,針對臨翔當地的區級醫療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三級單位,提供疾病預防、疾病診治、健康保障三方面的幫扶,通過三級聯動,在當地構建『三個三』健康扶貧模式。
二是築牢三級健康體系,防治結合全面『造血』。首先要未治病先防病,聚焦幫扶精准。通過摸排大數據,鎖定因病致貧元凶,同時建立工作站,提高本土疾病監測水平。其次,提高診療水平,致力基層『造血』。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在技術援助、人纔培養、科研項目扶植等多方面,對臨翔區進行智力、技術幫扶,通過全方位『造血』,將先進的醫療技術留在當地,全方位『造血』,力爭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專家團隊。
三是倡導健康管理,構建長效機制。基於長效考量,健康管理是阻斷因病致貧的長效機制。通過健康管理及相關服務,改善貧困人群的健康狀況,降低疾病發生概率或嚴重程度,從而降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概率,最終實現健康脫貧。為此,基層醫院發展健康管理,纔是預防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根本之道。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7日第8版版名: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