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6日訊(記者 霍梟涵) 『喜迎十九大 教育看龍江』采訪活動走進高校1962年,李景富考入了東北農學院,下定決心要為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做出貢獻,也正是這個信念,促使他在番茄研究的道路上奮斗了五十多年。

『中國番茄大王』李景富教授。東北網記者-霍梟涵-攝
五十年來,李景富共主持國家科技攻關、支橕計劃、『86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成果轉化資金和省重點等各類項目30餘項。共育成番茄新品種27個,有『中國番茄大王』的美譽。
在番茄種質資源匱乏、沒有科研經費、國外技術封鎖的困難時期,他千方百計地通過各種方法收集、購買番茄雜種一代,並一一進行番茄育種試驗。
1968年,東北農學院下鄉辦學,李景富在農村一住就是14年,但他的科研工作卻並沒有停止。沒有助手,他就自己挑水到實驗田澆苗,白天各個課題組都用水,水供應不足,他就趕在晚上澆。捨不得買雨靴,他就光著腳在地裡,一夜夜挑水,一棵苗一棵苗的澆灌,幾次都因疲勞過度昏了過去。但如今李景富記憶最深的,就是黃昏時,他背著兒子走在沒人煙的田地裡,爺倆個還都沒吃上飯,孩子已伏在他背上睡著了。每當回憶此時,他心裡陣陣酸楚。

采訪團一行與李景富教授合影留念。東北網記者-霍梟涵-攝
在科研上,李景富一絲不苟,經常對學生說:『科學來不得半點兒虛假。要想出成果,必須自己親自去做,親自下地,親眼看,不能走馬觀花,更不能紙上談兵。』他經常深入農村搞調查,了解農民需要什麼樣的品種,同時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種質資源。『六五』期間,李景富參加國家蔬菜抗病育種科技攻關,針對當時我國番茄生產上煙草花葉病毒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進行抗煙草花葉病毒育種研究。經過十多年潛心研究,成功培育出優良雜交種東農702、東農704兩個早熟番茄品種,填補了我國無國產早熟番茄品種的空白。
上個世紀80年代,李景富率先在黑龍江省推廣大棚種番茄技術,當時農民都不願意種番茄,李景富便大著膽子與他們簽字畫押,想盡各自辦法最終打開了成果推廣之門,開闢了農民致富之路,大棚番茄栽培面積逐年加大,打破了保護地單一栽培黃瓜的局面,切實為農民帶來了實惠,新品種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上世紀90年代,為了擺脫番茄種子過分依賴進口品種的狀況,李景富作為我國番茄攻關項目的領軍人物,責無旁貸地擔起國內番茄品種進行改良重任,他帶領的番茄團隊從育種技術、育種材料、育成品種三個方面創新,廣泛收集了國內外番茄種質資源達1500多份,進行育種技術和質資源創新及新品種選育。他發現了遲熟基因,又創造出耐貯運、貨架期長達90?120天的番茄育種材料,填補了我國耐貯運材料的空白。

李景富教授與采訪團記者交流。東北網記者-霍梟涵-攝
幾年寒暑,幾度春秋,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他帶領的番茄團隊在番茄遺傳改良基礎理論、育種技術、種質資源創新及新品種選育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常規育種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創制出聚合多個優良性狀並抗4-5種病害核心種質24份和骨乾親本5份、耐貯運、貨架期長達90-120天的耐貯運種質材料及高品質種質材料22份:育成我國第一個抗根結線蟲病並抗抗四種病害番茄新品種東農708,育成抗黃化曲葉病毒等4-5病害並耐貯運,貨架期長達25?30天適合設施長季節番茄栽培的專用品種東農710~726。目前,李景富帶領課題組育成系列專用番茄系列新品種27個,番茄種子價格每公斤只是國外的1/10至1/20,種子價格每公斤2000?3000元,成功替代了昂貴的進口品種,終於圓了這個紅色夢。
他說:『我在番茄事業上吃了很多苦,但番茄也成就了我一生。』
50年來,李景富一直深入田間地頭,用自己培育的成果服務三農,奉獻社會。李景富常說:『我是農民的兒子,又是農大教授,我用科研成果回報農民,這是我最大的心願,也是我的責任和使命』。在科研和教學之餘,為了能夠讓更多的農民受益,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科研成果推廣和普及。只要農民需要,我就會到他們中間去,走家串戶去普及新品種和栽培技術,為他們解決生產過程中的難題。』李景富講課在農民家的炕頭上,吃在農民家飯桌上,住在農民家溫室裡,足跡踏遍黑龍江省40多個市縣的所屬鄉鎮,授課次數累計400餘次,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被譽為『中國番茄大王』。
從教50年,李景富一直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再忙也要上講臺。同時,為學生的成長成纔創造條件,不遺餘力地幫助困難學生。不論多忙,就是不睡覺,他也要在上課前認真備課,把生產實踐經驗及科研最新進展充實到教學中,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本領域的最前沿知識。他非常注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理想、道德品質方面的培養。他經常告誡學生:『做事先做人,做科研不能紙上談兵,要深入實踐,要吃苦耐勞』。作為大學老師,李景富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平等競爭環境和自由發展空間。貧富不能區分學生的發展能力,所以他不願讓貧困左右一個學生的發展機會。
在發展番茄事業的道路上,民眾賦予他番茄大王的美譽,黨和國家給予他各類殊榮。李景富認為,科技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忍得了寂寞,耐得住貧寒,經得起榮辱。只有這樣纔能經得歷史和人民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