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中俄青少年教育的比較
2017-09-15 17:41:00 來源:東北網教育  作者:常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幾日前,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知名學者佩切利查教授到訪哈爾濱,當時相約幾位教育界朋友小聚。可能同為教育界人士的關系,大家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其間,俄羅斯學者對中國教育發展大加贊賞,特別是中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更是讓他贊不絕口。同時,他批判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教育更加傾向於西方化,向歐美靠攏,導致本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其實,中俄兩國教育各有千秋。俄羅斯教育也有很多我們所不具備的優點,這也正是我們應該借鑒和學習之處。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更是值得我們深思。

  在沒有向『海洋』全俄兒童中心派出中國學生參加夏令營之前,很難想象兩國青少年之間的差距。從中國學生第一天出發在飛機上的表現可見一斑,有的學生在僅有一小時行程的飛機上寫作業,這讓我們吃驚不小。可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還是挺重的。相比之下,俄羅斯中小學生比我們輕松很多。俄羅斯學生基本是半天課,其它時間用來培養興趣,可以參加美術、音樂、舞蹈、體育等各種課外學習,而且絕大多數課外學校是國家的,免費的。難怪俄羅斯近現代史上出現了如此多蜚聲世界的文學和藝術大家,是寬松的教育環境給了孩子培養和發揮文藝和體育特長的有利條件,這也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根本。中國學生在小學時還有些時間可以上興趣課,但進入中學後,大家不約而同地放棄從前所學的特長,轉而把注意力全部放到學習上。畢竟,在中國,學生昇學面臨競爭壓力。中國也在倡導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但效果不是很明顯。究其原因,家長擔心孩子學習被落下,又把孩子送進課後輔導班參加各種學習,這樣孩子負擔不但沒減輕,反而壓力更大。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我們強加到孩子身上的學習壓力,終有一天會反作用到孩子身上。

  在營地,俄方專門為我們配備了輔導員,每天陪伴孩子參加所有的活動。輔導員每天都要帶孩子們參加一定的戶外活動,給孩子們拍集體照。開始時,輔導員反映我們的孩子拍照時不會笑,輔導員一再示范,我們的孩子表情木訥,能感覺到長久以來心底的壓抑,這與『海洋』熱情洋溢的氣氛很不協調,甚至有些格格不入。記得一個參加活動的孩子結束營地生活離開那一天,在送行的車裡失聲痛哭,他哭不是因為他不快樂,而是經過20天的生活他不捨這裡,這裡的老師和小伙伴,還有這裡帶給他發自內心的快樂。他告訴我:『老師,我不想離開。你知道我為什麼選擇來到這裡嗎?因為我不想補課。』記得那一刻,我的眼眶濕潤了,是什麼淋濕了我的眼,是一種刺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理解此刻孩子的心情。不捨快樂,又很無奈,又要回到原來的生活軌跡。孩子的天性本應是天馬行空,自由自在,徜徉在他們這個年紀本該有的生活中。是什麼壓制了他們的個性,讓他們感到苦惱。作為家長,我們是他們最親近的人,要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他們一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這比任何成績都更重要。

  初到『海洋』營地時,我們孩子身上的問題層出不窮。先是在食堂打碎餐具,因為俄羅斯食堂吃完飯後都是學生自己端著托盤,將餐具送到指定地點。這個簡單的動作對一部分孩子來說太難了,幾乎每天都發生托盤掉到地上的情況。我們的帶隊老師不停地跟在俄方食堂管理員身後賠禮,食堂管理員認為這很正常,這是他們成長必須經歷的過程。但我們發現,和我們同期參加夏令營活動的不下10個國家,其它國家的孩子沒有這種現象發生。這說明我們的孩子在家基本不參與任何家務,學習是他們唯一的任務。所以發生這種現象很正常,多數孩子不具備生活自理能力。他們不會整理床鋪,以至於俄方輔導員調侃中國孩子的寢室像『豬窩』。有些孩子從未洗過衣服,也不愛洗澡。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刁蠻。但是在『海洋』這個國際大家庭,他們要自己逐漸適應,鍛煉自己,盡管做的還不夠好,但畢竟開始做總比不做要好,把我們缺失的一課補回來。

  營地的俄羅斯和其它國家孩子非常有禮貌,我們所到之處,都是爽朗的笑聲和禮貌的問候,或是漢語的『你好』,或是俄語和英語的問候。這一點,我們的孩子顯得有些教養不佳。我們也一再叮囑,但實際情況是,很多孩子不懂基本禮貌用語的使用。我們經常聽說,俄羅斯是個熱情奔放的民族,中國是含蓄的民族,我認為這不是為自己開脫的理由。基本的禮貌與民族性格毫不相關。中華民族也是禮儀之邦,連基本的禮儀都做不到,讓我們覺得汗顏。現在網絡上非常流行一篇文章《遍地的奢華和奇缺的教養》,今天的我們看不到差距,明天的我們就可能落後。物質生活的極大富足彌補不了精神上的匱乏。人口素質的提高是構成軟實力的重要方面,從青少年抓起是關鍵,家長、社會和學校都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軟實力的提高是一個漫長而系統的工程。只有軟實力和硬實力都獲得提高,中華民族纔會真正的崛起,纔會獲得世界各國的認可和欽佩,纔會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還有一點,我們的孩子與別人不一樣。初到營地,俄方發現中國孩子購買力極強,宿捨的自動售貨機被洗劫一空。買買買似乎是中國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最喜歡做的一件事。記得第二天我去營地宿捨時,工作人員正在給售賣機補充貨物,從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是不太高興的。並不是我們消費越多,他們越喜歡。我不知那一刻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但我卻感到不自在。其實俄方每天給配備5餐,按理說孩子吃得很好。間餐和夜宵還給配備酸奶、點心、巧克力和水果,營地的配餐足夠保證我們孩子的營養了,而購物只是一種習慣。我們沒有發現營地其他國家孩子如此消費。中國人在國外似乎給人一種印象,很有錢,像暴發戶。而實際情況我們自己清楚,我們還沒有發達到那個程度,我們還奮斗在路上。此時的我們需要低調,而不是張揚。是務實,而不是浮誇。我們應該反思自己,從家長做起,言傳身教,畢竟家長是孩子的影子,我們的行為時刻影響著他們,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中俄青少年對比,還有一個明顯的差別,就是中國孩子基本都戴眼鏡,而俄羅斯孩子很少有戴的。表面看這是視力問題,實際卻並不簡單。中國孩子平時用眼不衛生,學習過度疲勞,電子產品不離手,這些都成為視力殺手。記得來營地前,不少家長擔心孩子整天打游戲,要求我們每天把孩子手機收上來,和家長通話時再發給他們。我們也確實看到中國孩子埋頭玩游戲的癡迷場景。並不是說俄羅斯孩子不玩游戲,但他們會把握一個度,知道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應該放棄。試想N年以後,我們的青少年都戴著近視鏡,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戴眼鏡妨礙他們參加體育運動,限制他們做很多事情。這次活動,『海洋』要求報體育比賽項目,我們孩子報的項目少得可憐,他們基本不喜愛體育運動,似乎游戲是他們唯一的嗜好。這讓我們警醒,過度沈迷電子游戲和用眼過度直接導致青少年體質下降,這批參加活動的孩子三天兩頭生病就是個有力的例證。

  此外,俄羅斯對青少年愛國和愛軍隊教育也給我們帶來震撼的感受。9月份參加最後一期夏令營,俄方組織來自全俄30個聯邦主體的青少年參加隆重的開營儀式,主題是『服役俄羅斯』。來自俄羅斯軍隊的領導、軍人代表、衛國戰爭的功勛老兵參加了儀式。儀式熱烈而莊重,主角是青少年,大約有2000名青少年參加了活動。空氣中洋溢著濃重的愛國主義氣氛,一部分青少年預備役身著軍裝在舞臺表演擒拿格斗的技巧。我們和家長代表被現場愛國主義熱情感染。其中一位來自北京的家長意味深長地說,我們這一代孩子還是和他們比不了。我也和俄方領導交流過這個問題,她認為,在中國服兵役是一種義務。在俄羅斯從青少年開始會讓他們喜歡上當兵,認為當兵是很榮耀的事,可以為國家服務。我也問過中國的一些青少年,他們認為當兵將來可以獲得很好的安置,這明顯帶有一定的功利色彩。給我的感觸是,愛國不能流於形式,不能停留在口頭,愛國要深入青少年內心,讓他們有切身的感受。

  10天、20天的生活很短暫,雖然我們發現很多問題,但我們也看到孩子的成長,這讓我們感到欣慰,也感覺到組織此次活動的重要意義。如果這短暫的生活能帶給孩子由衷的快樂,帶給家長和社會深刻的啟迪,那麼這段生活就顯得彌足珍貴。本文雖然列舉了中國青少年成長中的不足,但不代表他們沒有優點。只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認為有必要指出這些不足,不斷完善我們自己,少年強,則中國強!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