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高校重金攬纔不如靜心育苗
2017-08-29 09:54:39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張立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繼教育部辦公廳今年年初印發《關於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纔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後,中共教育部黨組日前再次發布《關於加快直屬高校高層次人纔發展的指導意見》。短短半年時間,教育部連續發布關於『高層次人纔』的兩份政策性文件,足以看出對高層次人纔工作的高度重視。

  對比這兩份政策性文件,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一個共性,即都明確強調了『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纔』這一人纔流動導向。同時,其關鍵詞也從『流動』變成了『發展』,這無疑傳遞出高校高層次人纔工作理當從『向外看』轉向『向內看』的有力信號。當然,辯證看來,人纔的流動本身就屬於人纔發展的一部分,合理的人纔流動有助於人纔與資源平臺、學術環境、體制機制實現更高度的匹配契合。因此,唯有對『內在發展』的不斷聚焦關注,方是破譯高層次人纔短缺的密碼,也纔能真正實現人纔發展的源遠流長。

  那麼,高層次人纔發展之『源』又在何處?其實,自然界中的一種現象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少有見到移植參天大樹的,而多是遍地播種育苗者。對於高層次人纔相對富集的高校而言,與其四處拿重金挖搶人纔,不如立足實際靜心『育苗』,給年輕的科研苗子一個陽光雨露充足的生長空間。假以時日,他們必將為高校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當然,注重立足實際『育苗』,並非意味著完全放棄移植『大樹』,但絕不能忘記引栽『大樹』之初衷一定是為了『幼苗』更加茁壯成長。這一點從近期國家出臺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可見端倪,其強調要『培養和引進』優秀人纔,把『培養』放在了『引進』之前,足可見高校立足內在發展的重要性。

  然而,有多少高校有足夠的定力真心願意沈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培養』青年人纔?又有多少高校有更大的魄力敢於向束縛人纔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開刀』?細細想來,對已有的高層次存量人纔的爭奪,本質上就是一場無趣的零和游戲,還助長了人纔的浮躁氣息。因此,關鍵在於不斷完善青年人纔培養機制,建立健全普惠性支持措施,用心發現和培養年輕學者,構建規模和質量匹配的青年優秀人纔隊伍,適當壓擔子的同時,多給搭臺子,使高校成為青年人纔成長、冒尖的富源之地。

  一旦有了源頭活水,高校再施以積極的機制與政策,纔能確保人纔發展的源遠流長。客觀來講,就是給人纔創設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無障礙的學術合作環境和跨界流動機制,建立以學術為導向的公平、開放、分類的評價機制,搭建以學術為中心的資源配置和『綠卡式』服務支持體系。現如今,面對高層次人纔發展的新環境,還要逐步探索增強人纔發展機制與政策的精准性和科學性。就精准性而言,是指高校應研究提煉高層次人纔成長的要素,從高層次人纔中匯聚起最大公約數,並將此加以凝練昇華、精耕細作,進而引向人纔的卓越。說到科學性,就是通過頂層設計,提高人纔開發與預測水平,遵從高校自身人纔的成長規律,激活人纔可持續發展的動能與活力。

  高校要實現人纔發展的源遠流長,更多意味著一種學術文化上的根底深厚。說到底,人纔培養需要的是開放的視野、研究的平臺和職業發展的空間,享受學者成長的詩意棲居。反觀個別高校近期出現的挖搶人纔事件,這種對人纔的無序競爭及各類人纔稱號的待價而沽,暴露出部分高校仍存在短平快的人纔速成思維,愈發顯現出重『顯績』而輕『潛績』的心理,難能真正形成匯聚人纔的高地。

  不論是高校、科研院所還是高科技企業,對作為科技創新核心要素的高層次人纔的渴求已日甚一日,應該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當然這也是我們增強人纔引領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學術一旦真正成為人纔共同堅守的至高價值選擇,人纔的成長也往往是一個安靜自然的過程,高層次人纔培養更像是一個靜待花開的美好。(作者張立遷,系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7年08月29日第2版版名:中教評論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