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遼寧:高校助力老工業基地振興
2017-08-10 10:17:31 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蘇令 劉玉 蔡繼樂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沈陽工業大學與遼寧萊特萊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共建藍金環保技術研究院,校企雙方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交流。(資料圖片)

  『來自高校的一項新技術,有可能拯救一個行業』,這將是未來幾年發生在遼寧的真實故事。

  7月26日,沈陽化工大學教授許光文團隊攜一項名為『內構件移動床油頁岩定向乾餾』煉油技術,與遼寧鑫豐投資有限公司共同設立的新公司在遼寧本溪正式成立。

  油頁岩是遼寧的特色能源資源,地質總儲量達109億噸。但是,由於目前使用的煉油技術油吸收率低、煉制成本高,從而導致遼寧相關的煉油行業大面積虧損,許多中小企業不得不停產,成為『僵屍』企業。

  許光文團隊開發的這項煉油新技術,可以徹底化解油頁岩煉制產業面臨的煉制成本高的難題,從而拯救一批油頁岩煉制『僵屍』企業,復蘇和振興遼寧省油頁岩煉制產業,可為遼寧年增加經濟效益20億元。

  『這是遼寧省高等教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助力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縮影。』遼寧省教育廳廳長唐國華說。

  近年來,遼寧通過深化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發揮高等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強基礎、拓空間、增動能的作用,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精准助力。

  科技成果轉化助力企業服務民生

  在東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間廠房內,記者看到一段段『U』形銀白色管道連在一起,猶如大號的暖氣管道。

  『這些管道是用來吸收尾氣的,我們原來采用的是塔式吸收尾氣,但原料氨耗量大且流失多、系統易漏且環境污染嚴重。』東藥集團腦復康分公司總經理白波告訴記者,沈陽化工大學開發的靜態混合氨甲醇吸收工業化生產技術,不僅解決了污染問題,還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東藥集團工藝部部長張海宏說,沈陽化工大學通過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解決了東藥集團腦復康、氯霉素、磷霉素鈉等多個品種實際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使企業多個品種的生產裝備及工藝水平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提高了企業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每年為企業增加產值近5000萬元。

  『近些年,學校大力推進「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訂單式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改革,實現研發與需求無縫對接,直接服務於縣域經濟和產業園區。』沈陽化工大學校長李志義說,學校海城硼鎂特種資源研究院就是通過這『三個定向』,與海城精華礦產有限公司、海城中冠粉體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在菱鎂產業和滑石產業方面進行合作,累計新增利稅4.5億元以上。

  『服務遼寧守土有責,振興遼寧責無旁貸。』沈陽化工大學黨委書記白煒說。

  『我校王可教授研發出國內第一臺異型螺杆加工數控銑床,為企業間接創造經濟效益12億元。我們建成東北地方高校中首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010年入園企業總產值超過20億元。』沈陽工業大學校長張鐵岩自豪地說。

  與沈陽化工大學、沈陽工業大學在工業戰線開花結果一樣,沈陽農業大學在服務遼寧農業上也結出累累碩果,為解決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肉攤子』問題,讓老百姓『吃得好、吃得飽、吃得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沈陽農大黨委書記遲維意告訴記者,學校育成的優質超級稻品種,每年為遼寧新增直接經濟效益1.86億元以上;李天來院士的設施園藝團隊,將我國冬季蔬菜生產向北推移了兩個緯度,解決了我國北方寒區主要果菜冬春供應難題;在遼寧省目前395萬畝苹果種植中,沈陽農大選育的『寒富』佔近140萬畝,成為第一主栽苹果品種……

  實際上,這些動輒以億元計的高校成果轉化效益,在遼寧省高校中不在少數。遼寧省教育廳工業高等教育處處長張國林說,近年來,遼寧高校共轉化科技成果5540項,其中省內轉化4206項,省內轉化率達75.9%。近5年來,遼寧高校共培養107.9萬名專業技術人纔,年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500項、攻克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百餘項、完成重大技改課題2000項,給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加強頂層設計著力綜合施策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大面積豐碩的成果,離不開腳踏實地的行動,更離不開創新的發展思路和精准的頂層設計。

  『遼寧高校數量眾多、學科門類齊全,但這些年在人纔培養、科技支橕上還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因此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綜合施策,在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下足功夫。』唐國華說。

  為解決同質化發展頑疾,精准助力老工業基地振興,遼寧省以深化改革、優化結構、提昇質量為重點,通過搭建引導性政策框架,引導高等學校科學定位,將發展思路從『上層次』轉向『重特色』『重內涵』。

  『遼寧省出臺了《遼寧省高等學校分類指導意見》,根據對接三次產業類別的不同,將高等學校分為農林醫藥業、工業、現代服務業、社會事業四大類別,引導高校找准服務方向,聚焦振興主戰場。』張國林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遼寧省根據人纔培養主體功能和辦學層次水平差異,將高等學校分為研究型、研究應用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

  唐國華說,研究型高校主要聚焦原始創新能力和重大科技攻關問題,研究應用型高校主要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做文章,應用型高校和技術技能型高校主要側重於通過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技能操作與推廣服務等抓手,供給振興急需的高層次應用型人纔和技術技能型人纔。

  深化高教綜合改革,制度建設是保障。今年初,遼寧先後印發了加強校企聯盟建設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有關推進高中等學校供給側改革的實施意見、深入推進校企聯盟建設的指導意見,並出臺了高等學校績效管理暫行辦法,通過績效杠杆引導高校加速特色發展步伐,加快融入振興主戰場。

  優化高校布局調整學科結構

  在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公路工程質量檢測中心,記者看到由學校承擔的沈陽市南北二乾線中斷隧道第三方施工監控工作模型。這段總長2.4公裡的隧道,上穿沈陽地鐵一號線懷遠門至中街段,下穿沈陽市東西快速乾道高架橋,途經沈陽市幾個重要歷史古跡。

  由於這條隧道施工風險極高,許多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望而卻步。最終,遼寧交通高專成功競標,這顯示了該校的辦學實力。『學校可以不昇格,但不能不昇級,我們必須在服務行業發展、特色辦學上追求一流。』該校校長張亞軍說。

  遼寧交通高專在特色辦學上獨樹一幟,沈陽農大的『農業』特色、沈陽化工大學的『化工』特色、沈陽工大的『工業』特色,也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為補齊高端引領不足、應用轉化薄弱的紡錘型短板,遼寧省深度優化高等學校布局,大力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力促高校走特色發展之路,全面支橕老工業基地振興。』遼寧省教育廳發展規劃處處長高向輝說。

  按照遼寧高校『雙一流』建設方案,在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7所工業類高校和2所部屬高校全面支橕工業產業振興,2所農業類高校和4所醫藥類高校重點對接農業產業和醫藥產業振興,7所現代服務業與社會事業類高校主要引領服務產業振興。

  在一流學科建設中,65個一流學科有37個是裝備制造、石化冶金、輕紡建材等工業產業振興急需的基礎學科和主乾學科,佔全省一流學科比重的57%,8個學科重點支持醫藥產業振興發展,5個學科服務農業產業振興,15個學科對接服務產業振興。

  與此同時,遼寧省還制定了轉型試點高校及專業評價指標體系,統籌推動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力求補齊應用研究短板。

  『優化學校布局,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旨在引導各高校更好地精准助力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唐國華說。

  建設校企聯盟深化產教融合

  4月13日,遼寧省交通運輸業校企聯盟在沈陽正式成立。聯盟首批成員單位有105家,由開辦交通運輸專業的省內高中等學校、相關科研院所和交通運輸行業相關企業組成。聯盟由遼寧交通高專牽頭任理事長單位,這也是唯一一家由高職院校牽頭建設的校企聯盟。

  交通運輸業校企聯盟是遼寧省目前組建的42個校企聯盟之一。這42個校企聯盟吸納了783所(次)高中等學校、2577家(次)企業參加,實現了校企聯盟對遼寧主導產業的全覆蓋。

  建設校企聯盟,是遼寧直面振興發展對人纔、科技迫切需求的一個嘗試,目的是集聚各方力量,推動高等學校增進優質供給,實現人纔鏈、創新鏈與產業鏈同頻共振、無縫對接。

  在校企聯盟內,不僅校企可以深度合作,校校間、校企間也可以建立招生就業、學科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學分互認、資源共享、學校管理等合作制度,還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共建二級學院、實訓培訓、創新創業和創業孵化基地,針對企業需求,開展專業服務訂單定向定制式培養,實現供需雙側深度融合。

  『今年6月,遼寧省校企聯盟信息共享與服務平臺正式運行。運行一個多月以來,已有163所學校、2465家企業參與,總數據達150多萬條。』遼寧省教育廳科技與信息化處副處長胡明昊告訴記者,平臺實現了省、校企聯盟、學校三級信息共享與服務。

  在科技供給方面,為引導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全方位助力國企改革工作,遼寧省推動19所高校根據協同創新中心模式組建了21個產業技術研究院,覆蓋鞍鋼、沈鼓、本鋼、華晨汽車等多個在遼國有大中型企業。

  『在合作建研究院的問題上,我們一拍即合,這不僅降低了我們的研發成本,也為我們儲備了許多人纔。』在沈陽工業大學藍金環保技術研究院,遼寧萊特萊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副總裁蘇仲民高興地說。該研究院由沈陽工業大學與遼寧萊特萊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創建。

  為探索校校間、校企間的深層次合作機制,截至目前,遼寧已建立76個校企合作二級學院、226個訂單定制培養試點專業、2914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記者蘇令 劉玉 蔡繼樂)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