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學校體育場館緣何開放那麼少?學校顧慮在哪裡?
2017-08-09 09:21:3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劉博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籃球愛好者在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打籃球。鞠洋攝/光明圖片

  暑假過半,已經立秋,戶外鍛煉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家住北京市安化樓社區的林女士每周都會抽出兩個晚上去北京市匯文中學打羽毛球,看著學校空蕩蕩的操場她總覺得可惜:『如果學校操場能開放,平時周圍小區的居民就不用沿著馬路散步了。』

  林女士的惋惜並非個例,操場野草縱橫、孩子無處鍛煉、居民望而興嘆的暑期也不罕見。今年2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半年過去了,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進行得如何,實踐中暴露了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

  1、校園安全是中小學的主要顧慮

  籃球場寒暑假、法定節假日9:00至16:00開放。按照『首都之窗』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查詢的指示,記者找到了北京市體育館路小學。『從來沒有開放過,因為學校的安全是第一位的,除非是共建單位辦活動,別的我們都不接待。』校辦負責人說。

  《意見》指出,學校室外場地設施,如操場、球場、田徑場跑道等要先行開放。但記者發現,操場開放的難度並不亞於室內場館。北京市匯文中學副校長付樹平告訴記者,選擇不開放操場是出於安全管理的考量。『中小學操場面積大,校外人員進入後,很難和學生分開。另外,像踢足球、打籃球的人,一旦發生爭端,學校也很難抽出人手去解決。室內的羽毛球館、游泳館場地固定,管理難度比較低。』

  如何確保學生的安全呢?在北京市前門小學,記者看到,一道鐵絲網將教學區與操場隔開,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而北京市一七一中學的做法則是為校外的鍛煉人群單獨開闢一個小門。『每天晚上六點半以後,學校大樓的東側就封閉了,西門開闢一個專用通道。下班之後,西側的電梯只能通到八樓的體育館和負三層的游泳池,樓道全部鎖上,這樣,相對實現了校外人員的隔離。』一七一中學副校長羅紅燕說。

  羅紅燕也坦言,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並非說開就開得起來,需要一整套的制度設計和安全措施。『之前有媒體說我們附屬的青年湖校區不開放,但開放是需要一定場地條件的,尤其是小學生,在沒有防范措施的情況下,還是不建議開放。』

  2、運營模式是關鍵,費用問題是保障

  廣州市對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采取政府指導價予以限定,羽毛球場地50元一個小時,乒乓球15元一個小時。《意見》援引《全民健身條例》規定,學校可以根據維持設施運營的需要向使用體育設施的開放人群收取必要的費用。那麼,收費多大程度能夠激勵校園場館對外開放呢?

  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主任鄒華東表示,目前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收費一般考慮開放成本和市場價格兩個方面的因素。從成本看,水電暖開銷的影響不是很大,管理人員經費和設備場館的維修使用是額外支出的大頭。『開放後,我們需要前臺、保潔員、管理員、救生員兩班倒。器材修護費用需要增加一倍。以塑膠場地為例,只滿足教學需求,塑膠場地大概能用8到10年,但開放後我們的場地在第5年就重新換了塑膠。』

  據了解,自對外開放後,一七一中學就成立了一七一體育俱樂部,將場館的運營從學校剝離出來。該俱樂部僱用了十幾名工作人員負責場地的日常維護,學校不再承擔。『學校教育經費總額包乾,聘不了那麼多專職人員,我們主要是聘用兼職的退休、下崗人員。』俱樂部主任李剛表示,每年開放的成本在120萬元到130萬元之間,70%用於外聘職工,30%花在維護維修。『通過晚上承接校外鍛煉需求,周六周日租給籃球、乒乓球培訓,每年能做到略有點結餘。』

  『按照現有的收費標准,單靠零散客源是很難維持收支平衡的。有20多家公司、事業單位在北科大體育館有長期包場。』鄒華東說,『我們利用寒暑假承辦一些對外的活動,比如公司慶典、年會。一個元旦假期,9到10場活動下來,差不多有40萬元營收。此外,我們還承接社會上一些乒乓球俱樂部的培訓場地,多種運營情況下,我們能夠維持體育館運營還能上繳100萬元左右的盈餘。』

  3、分類施策,需更有力政策配套

  『辦公經費不能投入,公益性的學校又不能營利,還要承擔責任,這也是中小學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客觀困難。』付樹平分析。

  而據記者了解,早在2007年,北京市就已經每年撥付500萬元彩票公益金獎勵開放學校。但有校長表示,三五萬元的獎勵只是榮譽性的,解決不了實際運營開銷。記者查閱獲悉,2017年中央財政下達資金9.3億元補助體育部門所屬的1257個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平均每個場館受助達70餘萬元。

  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結果顯示,教育系統管理的體育場地有66.05萬個,佔總量的38.98%。其中,中小學有58.49萬個。『學校場館設計時不是為了對外,開放要進行改造。所以也要考慮實際,一開始政府要有一定資金支持和投入,對於學校擔心的安全、管理問題,要有頂層設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督學、學校體育場館研究中心首席顧問王立生說。

  而在大學,師生需求與社會需求的矛盾比較突出。一位不願具名的大學體育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學校體育資源本來就很緊張,滿足學生和教職工的鍛煉就已經飽和。雖然開放場館能帶來收入,但現在大學並不缺這個錢,每年場館運營經費有三四百萬元,足夠了,而且這筆經費是用於教育教學的。』

  『對校外開放的晚間時段確實場地緊張,一般要提前三天預約纔能約上,為此也有很多老師、學生反映。所以我們開放了中午時段和下午下課後的時間用於校內人員鍛煉。』鄒華東印證了這個情況。

  王立生認為,要兼顧好教育教學和服務社會的關系。『應當根據各地不同層次、類型的場館實際,從盤活國有資產的角度,探索運營和管理方式,給予相應政策配套,把好事做好。』 (本報記者 劉博超)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