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今年迎來了最熱的夏天,最高氣溫突破了41℃,以致晚間行人稀少,部分商家提前打烊。不過晚上9點,就在城區東部一家酒店的會場裡,一場大規模的奧賽輔導卻在『火熱』進行。
地下一層的講臺上,老師正用PPT講解著生物競賽課程,100多名高中生正聚精會神地聽講,不時做著筆記。酒店一樓會場則是化學競賽課程,學生也有100多人。酒店門口早已停了八九輛私家車,大廳沙發上則坐滿了接孩子的家長,他們一邊等待,一邊討論著自家孩子的學習表現,看樣子彼此早已『熟識』。
半小時後,陸續有孩子從會場走出,家長們迅速起身,『認領』自家孩子。一位母親看到孩子,趕緊接下書包和襯衫,並遞上早已買好的雪糕。
『暑假到現在一天沒休息過,孩子連續上20多天課,也不知道效果咋樣。中午在外面隨便吃點飯,會場的桌子上趴著休息一會,下午上到5點半,出去「透個氣」,晚上繼續上課。』一位爺爺一邊向記者『抱怨』著,一邊提著半個西瓜,笑著接走了孫子。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了解到,培訓的組織者為北京一家教育培訓機構,設在合肥的這個培訓點已有7年的歷史。因為場地受限,這家教育機構還包租了合肥的另外一家酒店的會場,同時舉辦數學和物理的奧賽集訓。
『安徽只是集訓的一個點,周邊省如河南、江西、浙江均已接近結課,下一期的集訓將在「十一」和寒假期間展開。』該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說。
參加集訓是一種『榮耀』花錢多也就不重要了
據了解,暑期奧賽集訓主要針對的是高一昇高二的學生,課程為數理化生四門課。每門課的費用和時長不盡相同,如物理就是集訓10天,3280元的學費;生物要26天,6000多元的學費。
記者發現,參加培訓的學生,不少都來自外地甚至外省,最遠的來自東北。為了解決住宿,他們在酒店附近找了『短租房』,有的乾脆直接住在酒店,每天房價在180元左右。由此算來,假如選擇生物集訓的話,住宿費還要花掉5000元左右。
不過,面對一期高達1萬元的培訓花銷,不少家長表示能夠接受。因為『本次集訓的師資不錯,有北京、湖南等地高校的教授,還有廣東、福建等地的名師,並且會對學生定期進行摸底測試。』
當問及為何報名時,一位母親的回答很簡單:學校老師建議的,孩子也想報,我們做家長的當然要報名了。不過她也擔心:『半個暑假過去了,天天就「泡」在這兒培訓,孩子暑假作業還沒動筆呢。』
『當然,只有理科成績好的尖子生,或者在班上、年級成績「冒尖」的孩子纔能來這集訓。』在她看來,孩子在此參加集訓,是一種『榮耀』。『報名費用並不是小數目,但是老師推薦報名,孩子很感興趣,錢也就不重要了。』
『學校老師建議孩子報名,雖然是自願,但我們充分征求了孩子意見。』家長李先明希望,通過奧賽學習、集訓,小孩的成績能有所提高,爭取在競賽中拿個名次。『我想。這也是大多數家長的想法。』
當記者問及奧賽培訓能否提高孩子成績等時,家長們都『異口同聲』:『現在看不出來效果,我們也不看重「結果」,因為作為家長,不能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啊!』
要想獲得自主招生『入場券』 『殘酷』培訓必不可少
李振宇是合肥市某重點高中的畢業生,從高一下學期開始,因為總成績和生物單科成績優秀,他進入競賽班學習。回憶起兩年的競賽班生涯,他覺得學到了一些東西,但這種競爭模式有些『激烈』。
『參加這個班是為了在名校自主招生中搶得先機,以進入好大學。有人綜合成績不行,只有個別科目突出,高考未必能考上好學校,但有可能通過競賽在自主招生中「搏一把」。』他說。
高一期末考試後,根據成績,學校選拔一部分學生進競賽班學習。當時李振宇的選擇權被定格在數學、生物和化學三門課上。興趣使然,他選擇了生物。『分班以後,學的是大學的課本,主要形式是老師講PPT和發放講義,內容有些難,需要下功夫鑽研。』在他看來,要想學的『不吃力』,要有興趣,也要有拿得出手的成績,不然壓力會很大。
據他回憶,『市賽』前夕,大家『爭先恐後』,為了能獲得學校組織的『市賽』培訓的資格,有的同學早早備好了小臺燈,在宿捨熄燈後熬夜刷競賽題,還有人偷偷跑去洗衣房和廁所打著燈做題。『白天在食堂吃飯,討論的話題都是競賽的獲獎情況、真題的分析和解題方式,這也在同學之間互相傳導了壓力。 』
『到了暑假,老師會推薦學生去校外培訓機構繼續集訓。說是自願報名,但大家基本都去,個別不去的也就「動搖」了,再說,萬一不去的沒考好怎麼辦?』據李振宇回憶,當時班上同學大都因為『從眾』心理,參加了校外集訓。
不過遺憾的是,高二結束後,李振宇退出了競賽班,原因在於不喜歡這種過度激烈的『競爭模式』。他覺得,與其孤注一擲走自主招生的路徑,還不如一心一意、按部就班地准備高考。
但是,李振宇發現,當時競賽班上堅持到最後的同學,基本都能上『211』、『985』,發揮失常了也至少是個『一本』的水平。很多在競賽班『進修』過的同學,回到原本『普通班』以後,每次考試,單科成績能甩第二名十幾分甚至幾十分。
楊林彤則是學科競賽的最終受益者,自己對物理、數學有濃厚的興趣,一直在學校的競賽班裡學習。經過刻苦培訓,他曾在高二時獲得全國數學奧賽一等獎。『物理、數學成績一直不錯,但是其他幾門課基本都倒數,因為花的時間太少了。』
對於偏科,楊林彤也不在意,高考那年,他參加了中國科大創新班的筆試和面試,有了『國一』做保障,他輕松通過初審。『筆試題裡的數學和物理題基本上是競賽題,是我的拿手題,最終筆試、面試成績優異,高考總成績也達標,如願以償。』
『現在孩子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別人家小孩都在乾,家長也跟著忙活。』家長李先明認為,教育投資是值得的。參加全國比賽獲獎有加分獎勵,進入『國家隊』的話,就會被名校直接『簽走』。『當然這條捷徑競爭激烈,也很難,家長、小孩都在拼。』
興趣最重要奧賽應該『脫去』功利外衣
2014年起,31個省份出臺高考新政,對加分項目進行『瘦身』。依據安徽的高考政策,只有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獲得全國奧賽決賽一等獎並被遴選為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隊集訓的學生,應屆畢業當年纔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資格。
既然奧賽已不再是保送名校的『敲門磚』,奧賽獲獎學生享受的『紅利』大幅『縮水』,為何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家長熱衷於讓孩子參加學校和社會上的奧賽培訓呢?
記者采訪了合肥市某重點高中具有多年生物競賽指導經驗的王學明老師。他歸結為兩點,一是奧賽獲獎成了各大高校自主招生最強有力的『敲門磚』,這也是競賽對家長的吸引力所在;二是學生的興趣使然,並且家長充分尊重孩子的學習興趣。
據了解,目前國內試點自主招生的高校大多將五大學科奧賽獲獎作為理科專業自主招生的『入場券』。王學明認為:『學生競賽成績與學習的付出時間成正比,但不參加競賽培訓的學生,基本上和獲獎無緣。』
『競賽考的很多內容涉及大學課本,超出了高中老師的能力和知識范圍,所以有的學校會在假期和社會機構聯手,讓大學教授、教師來授課。這視學校師資力量和教練水平而定。』王學明解釋道。盡管擁有博士學歷,他本人也是經常熬夜看書充電,有的卷子和題目,反復琢磨好幾遍,纔對學生講授。
他認為,興趣應該是學生參加奧賽培訓的原始動力,自己帶過很多學生,最樂於見到的是,因為興趣而鑽研競賽的學生。對於帶著『功利心』的家長和學生,他也會勸退。『有的家長開口就問學完能不能拿獎』,王學明對此很是『反感』。
對此,著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從現實來看,只有5%?10%的學生對奧賽真正有興趣且具有一定的學科特長。家長和學生都要理性地對待,如果將之視作『曲線』上大學的路徑,將面臨一定的風險。
『從奧賽高考加分「瘦身」,到擴大高校自主招生,這是教育改革的進步。』不過熊丙奇提醒,『奧賽熱』的背後仍然是單一的評價體系和唯分數論,招生制度不徹底改革,『奧賽熱』就不會降溫。只有建立高考招生的多元化評價體系,纔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招生』,奧賽也纔能回到健康的軌道上來。
(文中老師和學生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