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是禁令 增負是雞湯 孩子的假期為何總被以柔克剛
這幾天,人們最常說的是『太熱了』,據說熱浪正在席卷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土。伴隨著火熱的天氣,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中小學生也迎來了暑假。而隨著假期的來臨,一場每個假期都要上演的隱形戰爭開始了。
近日,四川省教育廳發布《四川省中小學減負『十嚴十不准』規定》。《規定》提出,不准布置超時超量的課外作業、不准體罰或變相體罰以及侮辱學生、不准將昇學率作為考核評價學校和教師的主要標准。不少地方和學校也相應出臺了與減負相關的措施。
說到減負大家並不陌生,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我國出臺的『減負令』已經很多,其中不少都被冠以『史上最嚴』。
跟減負令的『假期必到』一樣,每到假期家長們也會被另外一類信息轟炸:『即將昇入高中的同學們,暑假就不要只想著去哪玩或者在家休息了,跟我們一起看看學 霸是如何一個暑假煉成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很多人贏在了假期,也有很多人輸在了假期』『暑假是用來超越的,不是用來玩耍的』……
禁令『多』且『嚴』,但是學生們被禁的『負擔』一點兒都沒有減輕;假期補課的廣告無孔不入,雖以溫柔的心靈雞湯面貌出現,但誰都知道這碗『雞湯』是專盯家長錢包的『雞湯』,家長們卻毫不吝嗇地大把大把地出錢。
一邊是『減負』,一邊是『增負』,一邊是『禁令』,一邊是『雞湯』。為什麼在爭奪孩子假期的這場戰爭中『增負』總能被『減負』以柔克剛呢?
很多專家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制度:沒有明確的立法,禁止超前教育。確實,一些國家通過立法明確規定:0到6歲階段,所有幼兒園、早教機構,都不得對孩子進行小學化知識教育。我們國家雖然也三令五申地禁止超前教育,但是並沒有立法。
還有專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減負令』只針對學校內部而對課外培訓機構沒有約束力。
在筆者看來,這一現象的背後是家長無邊無際的焦慮,尤其是在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改革措施出臺之細、之繁、之密,即使是一個教育業內人士都會感到應 接不暇,更何況那些對教育不了解、對孩子又滿懷期望的家長?!當家長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什麼是好學校』『自己的孩子能上什麼好學校』的時候,家長唯一能 選擇的就是武裝孩子,畢竟在中國的文化裡『對孩子完全散養』意味著沒有盡到責任。
既然『禁令』總是敗在『雞湯』裡,既然改革不能停止,既然家長的焦慮無法馬上消除,那麼政府何不減少些禁令,多給家長些建議和方法。當出路多於辦法的時候,焦慮自然會減少。
師也創業 生也創業
說好的創新呢?
這兩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從一個很熱的話題變成了一個很熱的現實。近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的《2016年中國高校創新創業藍皮書和學情報告》 顯示,有83.2%的學生有很強的創業意願。同時,據《北京青年報》報道,7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發布了《關於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 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允許高校、科研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在職創辦企業獲得報酬,離崗創業人員在離崗期間,可保留相應的人事關系、基本工資待遇 和社保相關待遇。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卷入這股熱潮中,冷眼旁觀的人卻發現,之前強調的『創新』『創業』在執行的過程中似乎有『雙』變『單』的危險。
據《2016年中國高校創新創業藍皮書和學情報告》顯示,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意願雖然很高,但同時有91.7%的學生認為缺乏好的創新創業項目。在缺少好的 創新創業項目的情況下,又想創業,結果很多創業變成了開個小店,不過還是冠以了『互聯網+』的名義,有些只不過就是『網店』+『實體體驗店』的模式。
開個淘寶店就算創新創業嗎?
一些高校老師在談到學生和教師創業時曾跟記者說,現在高校中的創新創業,缺少的不是熱情和勇氣,而是缺少最基本的創新意識和創業培訓。
好在,教育部官網『政策諮詢』欄目不久前發布了消息,目前教育部正在做全國萬名創新創業導師的相關復核工作,有關名單擬於10月公布。
雖然創新的意識不是靠上幾節課就能培養的,但是,開始起步總比止步不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