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從橫渠四句到耕讀傳家
2017-07-06 09:42:3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張哲浩 楊永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中華文化溯源】

  從橫渠四句到耕讀傳家

  ——尋訪陝西『仁孝』家風由來

  光明日報記者張哲浩楊永林

  6月,坐落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的橫渠書院,古柏蒼蒼,雲樹森森,一派莊嚴肅穆。祠內矗立7棵千年古松,飽經風霜,傲然屹立,成為歷史的活化石。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北宋大儒張載留給後世的『橫渠四句』。橫渠書院是張載的講學之地,前身為崇壽院,張載年少時曾在此讀書,晚年隱居後,一直在此興館設教。張載仙逝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崇壽院改名為橫渠書院。元代元貞元年(1295),人們開始在原橫渠書院舊址上修建了張載祠,又稱張子祠。歷史上張載祠前後共修復過14次。元代泰定三年(1326),在張載祠內又恢復了橫渠書院,遂成『後祠前書院』格局。

  橫渠書院資料圖片

  『作為省級文保單位,1990年,陝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項修復張載祠,現已完成大殿、講學堂(兩座)、山門等建築的修復及彩繪工程。1998年,眉縣縣政府決定搬離橫渠地段醫院及地稅所,至此,基本上恢復了張載祠的歷史規模,即15畝的規模。』如今的書院院長王政軍介紹。

  公元1035年,15歲的張載走在回鄉的路上,途經陝西眉縣時,因為一場戰亂,不得不停下了腳步。自此,一代大儒與橫渠結下了萬世情緣。也許是因為少年葬父的經歷,也許因為陝西頻繁發生的戰亂,少年時期的張載喜愛兵法,希望能上沙場報國。公元1040年,西夏李元昊發動了宋夏延州之戰,宋軍大敗。北宋朝廷再次起用范仲淹主持陝西防務,這讓年輕的張載看到了沙場報國的機會,他寫下《邊議九條》上書范仲淹,力陳己見,並主動聯系一些人,想去攻取被西夏佔領的洮西之地。然而,范仲淹卻在張載身上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他對張載說:『你讀書比領兵打仗會更有出息。』

  由此,張載改變了自己的志向。他棄武從文,開始學習儒家經典。他用17年的時間埋頭苦讀,直到38歲纔學有所成,成為宋明理學這個儒學新形態的領袖和奠基人之一。他研究宇宙和萬物的基本運行規律,提出氣本論。他的學說被人們稱為關中理學,也就是關學,與宋濂、洛、閩並稱四大學派。其後1000年來,關中地區文人士子們一直秉承他開創的思想和精神。

  張載最被諸大儒稱許的是他的《西銘》,也就是他著作《正蒙》最後第十七篇『乾稱』中的一段文字,也被他自己以《訂頑》為題錄之於書室,後被程頤改稱《西銘》。《西銘》描畫出一幅仁慈博愛的世界圖景。其基本思想是天地、家國、聖賢、老幼、病殘、孤寡共為一家,仁孝為准繩,彼此相友愛,交信和睦,體用不二。作為儒學的經典文獻之一,張載的《西銘》雖然僅有250餘字,但卻為人們安身立命之道的確立構築了一個共有的精神家園,而且為社會理想藍圖的構建提供了一個弘闊的境界。直到今天,這篇銘文所描述的價值理想,所展現的人生追求,仍然有著積極而豐富的意義。

  據專家介紹,此篇雖『大抵皆古人說話集來』(《朱子語類》卷九十八),但全部由儒家典籍中引證事例。可以把它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思想之發揮,後一部分是具體之事例的列舉。觀其文字,確實大抵『皆』是對儒家四書五經字句的采擷,這恰好反映了那個時代以及張子本人寫作方式的特點。

  張載的哲學思想和家規家訓主要可概括為『四為』『六有』和『十戒』。『四為』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六有』即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十戒』即戒逐淫朋隊伍;戒好鮮衣美食;戒馳馬試劍斗雞走狗;戒濫飲狂歌;戒早眠晏起;戒倚父兄勢輕動打罵;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氣質高傲不循足讓;戒多讒言習市語。此外,張載家規家訓中的《東銘》和《西銘》,《東銘》強調做人要誠實,既不要欺騙別人,也不要自欺欺人;《西銘》強調要有博大的胸懷,孝順長輩、慈愛孤弱,救濟天下困苦百姓。張載的這些思想,體現了他立心立命、惟德惟規的精神氣象,也使當時『關中風俗為之一變』。

  2016年11月15日,陝西省首家家風館——『寶雞家風館』在眉縣橫渠鎮揭牌。

  『我記得小時候,「耕讀傳家」四個字就刻在門楣上,這是我爺爺定的家風。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們家翻修房屋,以前的舊門楣太小了,我父親就重新定了門楣,將「孝悌之家」刻在了新門楣上。』李天恩是眉縣橫渠鎮橫渠村的村民,今年已經66歲了。他說,『孝悌之家』是父親送給母親的,是希望晚輩能向母親學習。『我父親年輕時去青海支邊,家裡就靠我母親,除了乾農活,還要照顧我爺爺奶奶,我三個姑當時年齡和我差不多,我們姊妹5個,母親一個人管一家老小,現在想起來,母親真是辛苦。』

  『門楣是家風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歷史流傳下來的,具有家庭特色的文化。』據寶雞市婦聯副主席王春燕介紹,在籌建寶雞家風館時,他們將這些美好的家風門楣進行了整理並制作成牌匾懸掛在入戶門上,就是為了讓人走入村子,抬頭就可以看見。『橫渠村共有1160戶居民,家家戶戶都有門楣,都有家風。』

  寶雞市家風館作為寶雞市首個家風館,集中展示了古今偉人名人朴素殷實的家風家訓,把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家風故事,通過直觀教育的方式呈現出來。為進一步支持全省各地家風館建設,2017年,陝西省將家風館建設列入陝西省婦女兒童民生項目,計劃通過5年時間,在全省建設家風館60餘個,並在全省推廣建設家風館。

  『家風館建設要實用、管用、好用,各地要結合當地特點,體現當地特色。對於符合建設標准,活動開展好的家風館,省婦聯和省文明辦要將其命名為「陝西省家風培育體驗示范基地」。』陝西省婦聯主席龔曉燕說。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