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考試中心  >  外語考試
搜 索
三位海外陪讀『候鳥』母親自述:感受教育觀念碰撞
2017-03-06 09:02:13 來源:生活報  作者:王曉晨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3月5日訊 隨著低齡留學的興起,中國家長的陪讀大軍已經『駐紮』到海外。海外陪讀,有哪些奇特經歷和鮮為人知的故事?日前,記者采訪了一位冰城母親,聽她講講在美國陪讀的真實經歷,以及陪讀時感受到的教育觀念碰撞。

  開啟『候鳥模式』

  辦旅游簽證輪流陪孩子讀書

  3月中旬,哈爾濱的林霞(化名)又將像候鳥一樣飛到美國,陪兒子小峰和他的兩個小伙伴讀書。自從小峰2015年9月到新澤西州的一個小鎮讀初中,林霞就開啟了這種『候鳥模式』。

  『其實去美國留學,理論上講父母是不允許陪讀的,留學期間一般由留學生在當地的親屬或學校指定的監護人代為看管。可是我們的孩子纔十四五歲,特別是我兒子生日小,到美國留學時還不到14周歲,我這個當媽的實在是不放心!』林霞告訴記者,她的兒子是和朋友的孩子一起搭伴出國的,出國前她們又通過朋友,聯系到一個15歲的孩子。三個懮心忡忡的媽媽索性『抱團取暖』,辦理旅游簽證,輪流赴美陪孩子們上學。

  憑旅游簽證一般可在美國待6個月,但為了保險起見,三位媽媽每人只在美國待3個月。『我有個朋友也在美國陪讀,待滿了6個月,結果第二年辦簽證時,只允許她在美國待兩個月,當時就崩潰了!』林霞解釋說。

  碰撞1

  家庭教育有別一母親竟想托人幫15歲兒子擠牙膏

  在哈爾濱,林霞是一家企業的老板娘,經常指揮員工乾活。到美國陪讀,她要同時扮演多種角色,既是保姆又是司機,有時還得當心理老師。孩子們租住在一個別墅裡,她每天天不亮就開始准備早餐、打掃衛生,把在國內不常乾的家務活兒全乾了個遍。但這些對她來說,還不是最難的,三個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很有個性,平時受的家庭教育也有所不同。

  比如三個孩子中,有一個15歲的男孩,自理能力很差。在國內,父母每天早晨會把他要換的衣服,包括內衣內褲放在床頭,並提前擠好牙膏、倒好刷牙水放在洗漱間裡。那位男孩的媽媽囑咐林霞,她兒子在國內就是這樣長大的,希望另外兩位母親去陪讀時也能這樣照顧,林霞當場就告訴對方,『這不可能!孩子都15歲了,必須培養他的自理能力,否則到美國求學只能是活受罪。』

  起初,聽林霞這麼說,那位母親有些不悅,可後來在林霞的堅持下,他們漸漸接受了。此外,孩子們剛去時對美國的求學生活不太適應。有時由於沒有大人的提醒,學校的各項作業和活動,往往記不清楚。有一個周末,大家正一起吃早飯,一個孩子突然想起來,學校9點鍾有個活動。當時距離活動開始只剩下幾分鍾了,而開車去需要一個多小時……

  後來,三位母親和孩子們進行多次溝通,甚至買來專門的記事本,要求孩子記下每天要做的事。經過一年多的磨合,孩子們的自理能力和學習能力提高了很多,逐漸喜歡上了留學生活。

  碰撞2

  學美國孩子鬧獨立女孩買機票要獨自跨州選高中

  林霞在美國陪讀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美國小鎮的街區地廣人稀,沒有車幾乎寸步難行。有一回,林霞因為開遠光燈被警察攔下,她正准備下車跟警察好好解釋一下,同車的閨蜜一把拽住她,提醒道:『這是在美國,現在天黑了,你下車警察可能會以為你要襲警,他們是會開槍的!』林霞驚出一身冷汗。可這與她陪伴三個孩子受到的驚嚇,只能算九牛一毛。

  林霞的兒子比較好動,到美國第二天,他閑來無事去院裡踢足球。從樓上下來,孩子一邊走一邊踢球,林霞正要提醒兒子,只聽『?』的一聲,兒子把薄薄的牆壁踢出個大窟窿。她氣壞了,立刻對兒子吼道:『這是在美國,你讓我上哪兒去找瓦匠!如果房主知道我們把房子弄壞了,會被掃地出門,而且我們的行為會被房屋管理部門記錄,周圍的人也不會把房子租給我們。』

  三個孩子正處在青春期,照顧起來格外難。有一天下午,一個女孩突然告訴林霞,她打算到其他州的一所學校讀高中,想先去考察一下,飛機票已經訂好了,一個半小時後起飛,希望林霞能送她去機場。『我當時就嚇壞了,一個15歲女孩獨自外出,如果發生什麼意外,我怎麼跟她的父母交待。』於是,林霞鄭重地告訴女孩,只有征得她父母的同意,纔能送她去機場。

  『現在國內是午夜,我是臨時決定的,沒來得及告訴他們,我的美國同學是獨自去外地考察學校的,我為啥非得征得父母同意!』這個女孩很不滿,但林霞最終也沒讓步,她跟記者感慨道:『到了美國,中國的孩子會學著美國孩子的樣子要獨立,家長很容易與他們產生矛盾。』

  碰撞3

  成功理念不同『幸福感更強纔算超越上代人』

  由於英語口語不好,林霞在美國很少與人交流,甚至連電視也很少看,基本沒啥娛樂活動。『美國有很多果蔬,我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也看不懂說明。有時孩子們上學了,看著忙不完的家務,我會忍不住流眼淚,也曾懷疑自己這樣的選擇到底對不對。』不過林霞說,每天下午兩點半孩子們放學時,看到他們未被課業所累的燦爛笑容,她感到非常欣慰,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此外,美國的家長會也讓林霞印象深刻,不僅桌上擺著各種美食,而且老師會溫和地跟家長們交流,更像是在開茶話會,『在美國,老師永遠不會告訴家長,孩子在班上排多少名,或者孩子如何淘氣,他們不想讓孩子們感受到壓力。』老師和家長一起平等地幫助孩子成長,遇到任何問題都商量著辦,這讓中國家長感覺很滿意。

  林霞說,送兒子去美國讀書,她最大的感觸是理念上的差異,『咱們總覺得,孩子一定要比上一代強,最好是學歷、職位、工資都比父母高,纔叫超越了上一代人。而在美國人眼中,孩子能健康成長,幸福感比父母強,纔算是一種成功的超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