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du.dbw.cn/ 時間: 2016年04月01日 13:55:14
作者: 來源: 搜狐教育 編輯: 張洋
翻譯:王瀟
“沒有證據證明任何家庭作業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
不管在關於家庭作業的爭論中你支持哪一方,這個由杜克大學家庭作業調研專家哈裡斯·庫柏提出的觀點一定會令你感到震驚。難道那喪失掉的玩耍時間、費力掙紮和眼淚真的都是徒勞無益嗎?千百萬家庭每天晚上都必須執行的固定程序居然毫無益處?由於家庭作業是如此廣泛地被人接受,成年人很少質疑它的價值。
然而當你看著事實,你會發現:家庭作業有些益處,但這些益處與孩子的年齡相關。
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孩子們通過課堂學習收效甚高,而其餘家庭作業卻不過是多餘的勞動。甚至在初中階段,家庭作業和學業成功之間的關系也非常小。只有當孩子們進入高中,家庭作業纔對學業有益處,但也要注意適度。每晚兩小時的作業量已經是極限了,超過這個限度,其益處逐漸減少。“研究結果十分明確,”亞利桑那大學的教育學教授艾塔·卡洛維奇也同意,“在小學階段沒有任何好處。”
在我們深入討論之前,先讓我澄清一下,這些研究結果不是來自樣本量過少或結構失調的調差研究。事實上,庫柏匯編了1989年的120項研究和2006年的60項研究。針對多項研究的廣泛分析發現,小學階段的家庭作業沒有任何學業上的幫助,卻在小學生對學校的態度上有消極的影響。
這纔是真正令人擔懮的。家庭作業對年幼的學生來說確實有影響,卻不是積極的影響。剛剛開始上學的孩子需要有機會建立對學習的熱愛,然而家庭作業讓年幼的孩子反感學校,進而反感功課和學習本身。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將面臨著長達13年的家庭作業之旅。這是一條漫長的路途。
不僅如此,家庭作業還產生對親子關系的破壞。全國有成千上百的家庭每晚因為家庭作業的問題爭鬧不休。家長們嘮叨哄騙,疲勞的孩子們抗議哭鬧。每天結束的時候,家人不是互相關心彼此支持,而是發現自己陷入“你今天做作業了嗎?”的惡性循環裡。
過早的給孩子們布置家庭作業,他們很難獨立完成——他們需要成年人幫忙記得要做作業和如何完成作業。孩子們養成依賴成年人幫助完成自己作業的習慣,甚至很多情況下是由成年人替他們完成作業。家長往往承擔起家庭作業巡檢督查的角色。誰也不希望變成整日嘮叨挑剔的人,但家長扮演這個角色常常貫穿孩子的高中生涯。除了造成這樣持續不斷的對抗,家裡有個作業巡查員還會破壞布置家庭作業原本的目的:培養責任心。
家庭作業的支持者們說它能培養責任心,幫助理解學校學習的內容,並建立家長與學校的聯系。然而,家長的參與可以是看看孩子書包裡背回來什麼作業,或者嘗試跟孩子分享在學校學到的功課,而不是監視孩子做功課的進度。責任心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培養,養寵物或是做家務都有這個作用。6歲的孩子每天記得把帽子和午餐盒帶回家需要責任心。8歲的孩子每天早晨自己穿衣服、疊被子、按時出門需要責任心。加強對學校功課的理解,是個重要的因素,但只是學習上的眾多因素之一。除了學業之外還有很多大事(如好的睡眠,家庭關系和活躍的游戲時間等等)對孩子平衡和健康成長同樣至關重要。這些都對孩子的記憶力、注意力、行為和學習潛能有直接的影響。小學課程每天在課堂上已經不斷重復加強了。放學後的時間對孩子其他部分的成長更加寶貴。
比起傳統家庭作業,對小學生來說更好的家庭作業是課外閱讀。這可以是家長給孩子大聲朗讀,或者是孩子自己閱讀。關鍵是要有趣。不過孩子在上了一天學之後不想再訓練她的閱讀技能,就讓她聽。另外一點是回家後的功課應該是有選擇的和不經常的。如果布置作業不能促進孩子對學校和學習的興趣,那就不要佔用小學生一天中寶貴的時間。
小學生需要一個對家庭作業的禁令。家庭、課堂或學校都可以實現這一點。家庭可以選擇免除孩子的功課,老師可以確立沒有家庭作業(或者偶爾、選擇性的家庭作業)的氛圍,學校可以花時間研究如何重新激發孩子們學習的樂趣。
家庭作業不應該在年幼的孩子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它對孩子的學業沒有任何幫助,放學後的時間可以有更好的用途。
希瑟·舒梅克的新書《從滑梯斜坡那兒爬上去也沒關系》(塔徹/企鵝蘭登書屋)將於2016年3月8日出版。
本文來自於蔣佩蓉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