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東北網教育 > 高等教育 > 校園八卦 正文
北京高校學生『眾籌』開餐廳(事件新聞)

http://edu.dbw.cn/  時間: 2016年03月25日 08:40:56

作者: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 張洋    

原標題:北京高校學生“眾籌”開餐廳(事件新聞)

  餐廳菜品。

  (圖片來源:大眾點評網)

  餐廳的顧客多數為附近的大學生。

  (圖片來源:@後會有期餐廳微博)

  近日,學院路上的“高校圈”被一件事“刷屏”了:那就是由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十餘所高校的若乾同學共同發起,“眾籌”200萬元巨資開設的一家餐廳——“後會友期”。雖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當下高校的“熱詞”,但是如此“真刀實槍”地巨額投入,並且涉及的“投資方”如此之多,在北京高校中尚未多見。一家小餐廳,究竟為什麼如此“吸金”?

  300平方米餐廳

  賣的就是“創意”

  這家餐廳店面目測約300平方米左右,被分隔成裡外兩間,餐桌一律是簡約的木質桌椅。靠裡間牆面的書架上,擺放著一些日本漫畫冊及卡通玩偶;牆上還貼著自制地圖,標明了餐廳及其周邊高校的位置,下方有一行醒目的字:“學院路上的飯局被我們承包了。”可見其“目標顧客”的明確定位。

  餐廳的創始人之一,中國農業大學的大三學生小潘告訴北青報記者,該餐廳主打創意中餐,賣的就是“創意”,一道炸蘑菇在這裡叫“小菇炸了”,36元一份,其“創意點”在於引入糖漿作為配菜湯汁;而一道脆炸香蕉則被賦名為“你不知道我香蕉”,28元,炸透的香蕉和紅薯絲“混搭”,別有一種“味蕾刺激”。這道菜還是該餐廳人人必點的“主打菜”。

  “菜名都是我和幾個同學一起想的,應該比較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小潘一邊說,一邊端起盤子,招呼客人。很多人都是衝著在大學校園中口口相傳的“眾籌”這個字眼慕名而來的。據統計,當天中午,餐廳共接了40單生意,流水收入近1萬元。

  十餘高校挨個走訪

  “路演”籌來200萬元

  小潘告訴北青報記者,在學校附近開一家餐廳是自己一直以來的想法,問題是如何獲得啟動資金。作為學校創業社團的骨乾,小潘和北京林業大學的大四學生小瀅一同想到了時下特別時髦的“眾籌”,其中最“吸睛”的口號就是:最少只要投入1000元,就可以擁有一家“自己的餐廳”!

  雖說名氣有了,但是這兩位創業者卻發現,大部分同學投資仍然十分慎重。於是,小潘、小瀅和後來加入創始團隊的其他幾名小伙伴精心制作了PPT,十餘高校逐一“路演”宣傳,把餐廳的經營理念、運營模式、眾籌設想、股東權益、監管機制等方面內容一一向同學們講清楚,細心的小瀅甚至把已經設計好的幾道菜品圖片展示給大家看。

  “除了這些,肯定也要跟大家講講‘理想和情懷’的。我們不是單純地要開餐廳,而是大學生創業,你加入眾籌支持我們也就是我們的一分子,這家餐廳就是每個人心血的結晶。”小潘笑著說。

  “從去年11月中旬至12月初,在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形勢的感召下,大學生們眾籌熱情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半個月我們就籌到了百餘萬元,三個月下來眾籌款大概有近200萬。”小潘告訴記者,“大學生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可見一斑。”

  投資者心態各異

  大多數人想“試一試”

  來自北京建築大學的阿南是“眾籌”方之一,他先從1萬元投資追加到5萬元投資,他說:“風險肯定是考慮到了,但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不能因為害怕損失就不去嘗試了。”然而,像阿南這樣的投資者畢竟只佔少數,學生股東中的大部分投資金額集中在5000元至1萬元之間。

  小潘表示,面對同學們的顧慮,他和團隊的小伙伴們也考慮過很多保障措施。比如,他們會與每一位參與眾籌的同學簽訂合同,合同中明確其參與分紅的形式、金額、保障措施等內容。按照合同規定,餐廳經營收益的77%將用來發給眾籌的股東,按照其投資比例,以現金的形式每半年分一次紅。

  作為被小潘及其團隊“特聘”回來的“專業人士”,已經有十餘年餐飲業經營經驗的Z先生目前專門負責餐廳的後廚事務。“看到這群孩子們這麼有熱情、有理想地去做一件事,我很受觸動。”Z先生告訴記者,“餐廳的每一名廚師都是我親自挑選的。我以前做過餐飲,可以幫這群孩子少走些彎路,把餐廳經營好。”

  (據《北京青年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