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龍江教育  >  教育資訊
搜 索
熊丙奇:大學生村官計劃又成爛尾樓?
2010-01-18 13:40:25 來源:中新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最新一期《中國新聞周刊》報道,在遼寧新民當大學生村官已經9年,因為政府拖欠工資近萬元,且改簽臨時工合同,7月13日,邢曼麗等10名大學生村官來到國家信訪局再次上訪,卻被有關方面『勸』回。『村官』之一邢曼麗的話,令人動容——『簽臨時工合同?那就意味著隨時可以被解聘,這跟掃地出門沒啥兩樣啊。』

  她這句話,得到眾多響應。

  大學生當村官九年,想繼續在農村發展,卻成為『臨時工』,這一事件再次表明,在大學生村官計劃轟轟烈烈推進之時,一些地方的大學生村官計劃,缺乏長遠規劃。分析一些地區的村官計劃,從根本上說,就是『臨時』性質——按照相關政策,『村官』在農村工作三年,三年之後,如果當地公務員崗位、事業單位缺編,當優先錄用村官(進入公務員隊伍,要參加考試);如果村官不願意在當地繼續工作,可以昇學考研、可以報考公務員,考研和報考公務員時有一定政策優惠;如果當地沒有公務員崗位、事業單位編制,村官考研無著,可自謀出路。三年時間轉瞬而過,不少大學生村官們卻發現,留給自己的選擇,只有自謀出路這條路。當地公務員崗位、事業編制,似乎一直不缺編,農村這些崗位卻對『對農村充滿感情的村官』沒有感情;考研之路,也很難走通,雖然有適當優惠,但首先得在考場上拿到高分,而高校是否執行優惠政策,還很難說。

  當然,按照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政府和用人單位,不可能包辦大學生村官的職業生涯,先聘用三年,之後允許村官們另作選擇,也是尊重人力資源本身的流動性規律。但是,一方面有農村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不能留下,而另一方面卻繼續動員新大學生去農村,這種大學生村官的尷尬處境能說明的,無非如下幾點。

  其一,大學生村官計劃對於一些地方政府來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臨時工程』。一些地方把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工作作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途徑,卻沒從當地的實際需要、大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規劃大學生的農村工作,這樣的村官計劃更像是一個就業蓄水池,只是延緩了這些學生的再就業時間,『新村官招募紅火,老村官前途迷茫』,這不但影響未來大學生的選擇,還影響農村面貌的改善,進一步創造更多的大學生需求。

  其二,大學生村官計劃對於一些地方政府來說,是表明自身重視人纔的『政績工程』,地方政府關注招募遠勝於關注村官的培訓、使用與管理。村官計劃本身,應立足新農村建設,但一些地方立足點卻是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把每年聘用多少村官作為當前的政績,招募村官之後,往往沒有有計劃地組織培訓,也沒有按照大學生的專業特長,配備合適的崗位,對如何長效使用這批大學生,更缺乏長遠考慮。有的大學生就在農村打雜,混日子熬時間的也不在個別,現實與大學生想在農村有番作為的理想,相去甚遠。而這也導致一些本有意願繼續在農村工作的大學生,卻無法繼續在農村工作,不能用三年的農村工作生活積累,繼續為農村建設服務。

  『臨時』性的大學生村官計劃,這是對大學生和農村的雙重損失。對大學生而言,正如報道中所說,這些在農村工作近10年的大學生,面臨被農村『掃地除門』的處境,感覺自己的九年青春被荒廢了;而對於農村來說,人纔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這正是當初推出大學生村官計劃,以及現在正在推進新的大學生村官計劃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不少政府官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教育界人士,在談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都提到大學生『新上山下鄉』,認為此舉可以形成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實現大學生自身價值、促進農村發展的多贏局面。從理想設計看,確實如此,但是,大學生村官在農村的遭遇,卻讓我們不得不從理想設計回歸現實:政府部門,究竟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大學生村官計劃?農村,又給大學生村官創造了多大的事業空間?高調推行、『進口』不斷擴大的村官計劃,『出口』在哪裡?離開對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關注,村官計劃將難以多贏,而只會是一段不堪的記憶。大學生村官解決自己的出路,鬧到上訪,被有關方面『勸回』的地步,其中有多少無奈,需要有關部門多多思量。

責任編輯:程赫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