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考上研究生後,因為一直猶疑,想著退學去工作,人生目標不夠明確,心理壓力比較大。擔心兒子在關鍵時期處理不好問題而毀了前程,做父親的放棄高薪工作,到學校當宿管員陪子讀研。這是發生在武漢理工大學的真事。
學生報料:
新宿管員原是同學之父
『我是今年剛入學的研究生,今晚宿捨樓突然貼通知說我們換了宿捨樓管理員了。新上任的管理員剛剛來我們寢室打招呼,說他是樓上一同學的家長,放棄了數千元月薪的崗位,跟學校協商好來這裡做管理員,每月拿幾百塊錢工資,說是為了照顧我們,現在的家長真是太好了。』
前日中午,記者來到武漢理工大學某棟宿捨,見到陪兒子讀研的孫先生。前晚他纔上崗,前日他就將樓棟管理辦公室打掃得乾乾淨淨,正好有一同學忘帶鑰匙,他拿出鑰匙為學生開門。短短一天相處,同學們都覺得他很親切,學校後勤集團來調查時,同學們對他稱贊有加。
孩子都讀研了,為何家長還來陪讀?『他近來情緒不穩。』孫先生表示,孩子剛考上研究生後,一直猶疑,想著退學去工作,人生目標不夠明確,心理壓力比較大,『我在這裡好與他溝通交流開導他,有時還陪他跑步鍛煉,現在他狀態好多了。』『我這幾年都在外工作,每次過節回家,都會與兒子暢談一夜。』孫先生說,『兒子很信任我。我閱歷豐富,曾當過老師、財會人員,與人合伙開過工廠,也乾過保險,我以往對他的指點也很奏效。對於我來講,他是最重要的,現在他需要我在關鍵時期指導他,所以我即便辭去了月薪幾千元的保險公司工作也不可惜。雖然家境並不寬裕,家裡就我一人賺錢,而且在這裡也只有800元月薪,但這都沒什麼。雖然是來陪讀,但我也明確告訴過兒子,總有一天他要獨自面對人生。』孫先生說,『他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了,我只是擔心他在關鍵時期處理不好問題而毀了前程,我不會陪他讀兩年,中途會狠心「放手」』。
怎麼想到來學校當宿捨管理員呢?孫先生說,起初准備來漢租房子做生意來陪讀,但考慮到無法一心照顧孩子,所以就放棄了從商。來到學校後,因自己閱歷豐富,又是黨員,雖然當宿管員的崗位還要『排隊』,但學校綜合考慮後,破格錄取了他。
記者前日下午及晚上數次提出,希望能對孫先生及其兒子一起采訪,讓他們各自談一下對陪讀的看法和感受。孫先生則表示,為避免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希望媒體不要打擾仍在上課的兒子。
專家觀點:
陪讀是應試教育的衍生物
孩子讀研了,家長還在陪讀。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尚重生對此分析,從表面來看,此個案折射出現在的孩子們心理太脆弱,心理年齡不夠成熟,精神沒『斷乳』,總缺乏安全感,生活技能沒社會化,屬於沒能與社會很好融合的社會『新鮮人』。
『但我們不要將此簡單地歸咎為孩子們的錯。從深層次來看,這是應試教育的失敗。學生們只會做考試答卷,而面對人生的答卷一籌莫展。我們該反思我們的教育!曾幾何時,小學陪讀、中學陪讀大家都已見怪不怪了,成了普遍現象,殊不知,這都是畸形的狀態,這是應試教育惹的禍,從小就沒有素質教育,從小就沒有鍛煉他們直面社會、戰勝挫折的能力,他們長大後哪有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應對、處理各種復雜問題的技能呢?』
作為家長,要狠心早點快速結束孩子們的精神斷乳期,早點放手,讓孩子獨自成長,不要心疼孩子,越早越決絕越好,對孩子的成長作適當的引導即可。
作為教育部門,不僅是教書,更要育人,從小就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早發現、早引導、早采取措施,多關愛自閉、內向的孩子,讓他們擁有積極樂觀直面人生的心態,學會與人打交道,學會生存,建立互信的圈子,不要等到孩子們長大了,由家長來給孩子們『補上這一課』。
對於這位『被陪讀』的同學,尚教授說既然他能考上研究生,說明其本身還是很有能力的,他要相信自己能獨自面對以後的學業、工作乃至生活,不要有過多的擔心!相信他在不久的一天,會對他父親說:『您安心回去吧,我能面對所有的問題,困惑時再與您溝通!』楚天
相關評論
家庭教育走不出的『中國式怪圈』
父親陪子讀研的根源真的在學校教育方式嗎?非也!筆者以為,孫父陪子讀研,是脫胎於中國式父母的思維慣性在作祟。我們總是抱怨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心理年齡不夠成熟,精神沒『斷乳』。可現代的父母是否有過反思:幾千年來,我們的家庭教育心理是否有過『成長』?
我們一直推崇『孟母三遷』偉大的母愛和智慧。當然,兩千多年前的社會,不論是社會結構還是人們的物質需要,比現在要單純得多。孟母的行為,為世人生動詮釋了社會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和重要性,也樹立了一個成功的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時過境遷,今天,如果我們還一成不變地抱著陳舊的思想和觀念,仍然不放心孩子的獨立成長,即便對於一個已是法定意義上的成年人,還要以伴讀的方式相輔左右,試圖用中國式父母的思維模式,成全孩子的成長經歷和經驗,實在令人揪心。
孩子獨立成長是個過程,並非可以一蹴而就。孩子的成長成熟,需要磨練、困惑甚至錯誤,如果現在的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擔心,而不放手讓其『單飛』,那麼孩子永遠也不會長大。如果家長自己沒有讓孩子承受困惑的心理准備,那麼孩子精神永遠都不會『斷乳』。或許應試教育模式,對孩子心理素質培養的專門指導並不那麼系統,但是如果因此將現代孩子的心理素質普遍不成熟、抗挫折能力差,歸罪於應試教育,似乎有失偏頗。現代社會千變萬化,壓力大是民眾普遍共識,常常連許多置身其中的成年人,也難以適從,期待讓剛成人的年輕人,像父輩一樣從容面對是不現實的。因此,作為家長,更有責任和義務,給孩子更多磨練和困難成長的空間。一味地用類似陪讀的方式來緩解孩子心理成長的陣痛,並非良策。這只會讓孩子患上更強烈的心理依賴。
從孟母三遷到孫父陪讀,盡管兩者有本質的不同,但有一點卻是相通的。我們總在強調客觀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的重要,卻忽視了社會中的人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甚至現在看來,經歷精神斷乳期和心理陣痛,是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成人禮』。兩千年前,孟母可以為兒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而舉家遷居,取得了切實效果。如今,孫父為撫慰兒子的心理脆弱而棄薪陪讀,實在不是個好主意。而這正是中國式父母的家庭教育思維最大的癥結,用自己的經驗和財富作為孩子成長的基墊,換取子女的少吃苦少受罪。其實,我們早該走出這一思維怪圈。經驗和教訓,是買不來也是別人代替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