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考研  >  復習資料備考  >  政治復習
搜 索
考研馬哲知識點詳解:認識的現實基礎
2009-07-10 09:45:20 來源:新浪教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暑期將至,同學們此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強化知識點的復習,因此,萬學海文政治教研室總結部分政治的重難點知識點的解析,供大家學習參考之用。

  1。知識點提示

  1)知識點出處:該知識點出自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四章第一節第1、2個知識點

  2)地位分析:該部分知識點在馬哲中處於認識論部分,屬於本章的重要知識點。

  3)命題思路:結合真題及該知識點的特點,可以以選擇題或分析題的方式命題。

  4)重要程度分析:認識論歷來都是研究生考試考查的重點,而這兩個知識點又屬於認識論的基礎,因此要深入理解認識論的其他內容,必須掌握好這節課講解的內容。

  5)難度指數分析:如果從單選題的角度命題,難度會小一些;如果從多選題和分析題的角度命題,難度會大一些。

  2。知識點詳解

  1)知識點導入:辯證唯物主義不僅揭示了世界的本質及其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揭示了人類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認識論就是研究認識的本質和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它以前的認識論的本質區別是:它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把辯證法運用於認識論,使認識論成為真正科學的認識論。下面我們就開始學習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2)內容分析:

  1、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舊認識論的區別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它與舊認識論(主要指唯心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有本質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反映論與先驗論的對立

  反映論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它主張,認識本質上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自覺地把反映論原則作為自己認識論的前提。先驗論否認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主張認識先於客觀事物而存在,先於實踐經驗而存在。認識上存在兩條根本對立的路線:一條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路線,另一條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路線。

  (2)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對立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的可知論,反對一切不可知論,並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世界可知性問題上的局限性。對不可知論最有力的駁斥是實踐。

  (3)能動反映論與機械反映論的區別。辯證唯物主義堅持實踐的觀點和辯證法的觀點,主張認識本質上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舊唯物主義離開實踐來考察反映過程,主張認識是對客觀事物的簡單的摹寫和機械的反映。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機械性、直觀性,把反映論發展為能動的反映論。

  2、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

  馬克思認識論首先考察認識發生的現實基礎,認為勞動在認識的發生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是因為:

  1)勞動實踐的發生和發展為人類認識活動的發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勞動實踐要求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提供客體信息和認識工具。

  2)勞動實踐促進了人腦的發展,產生了人特有的認識結構和圖式,形成了人的認識能力。

  3)勞動實踐促使了人的交往、語言、符號的產生和發展,使抽象思維成為可能,並使人獲得了不同於生物遺傳的社會遺傳方式。

  3、認識的本質: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它是在實踐基礎上反映和創造的統一

  1)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這是一切唯物主義都承認的反映論共同原則。

  2)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和創造性反映。這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不是主體對客體的消極、簡單的摹寫和反映,而是一種能動的、創造性活動。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既有客體對主體的作用,更有主體對客體的作用。①在反映過程中,主體能動地選擇加工和改造感性材料,創造出概念和理論體系,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提出創造性的預見;②主體根據實踐需要,能動地創造出未來世界的藍圖、計劃、方案等等;③主體認識能動地指導實踐,改造世界,創造出世界上本來沒有的事物。

  3)認識是反映和創造的辯證統一。反映是在創造過程中實現的,直觀的反映不可能做到創造;創造不是無中生有的臆造,而以反映為前提和基礎;創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是對事物未來發展趨勢的反映。反映和創造辯證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4、認識的結構

  人的認識活動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即認識主體、認識客體、認識工具。認識的這三個要素與我們在第二章第三節裡所學的實踐的主體、客體和手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要正確地揭示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必須先弄清楚認識的主體、客體、工具的含義。1、認識主體

  所謂認識的主體,是指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並從事認識活動的人。所謂認識的主體,是指處於一定社會關系中並從事認識活動的人。它有三個特點:第一,認識主體必須以實踐主體為基礎。在人類社會形成的初期,或者在人們的日常活動中,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混為一體,專門的認識活動尚未從實踐活動中分化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認識主體直接就是實踐主體。在認識活動特別是科學認識活動從實踐活動中分化出來以後,認識主體也仍然以整個社會的實踐主體為基礎。沒有實踐主體,認識主體就失去了生存基礎、認識課題和認識條件,也就不成其為認識主體。第二,認識結構和精神素質是認識主體的本質規定。只有具備一定的認識能力並從事一定認識活動的主體纔是認識主體,如果不從事認識活動嚴格來說不能稱其為主體,如果不具備認識能力也不能稱其為認識主體。認識活動中需要一定的認識結構纔可能進行認識活動,認識結構包括思維方式、科學知識、價值觀念等方面,它是在主體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但它一旦建立起來就成為一種相對穩定的框架或模式。人的認識活動總是表現為在原有的認識模式上去延伸並運用於將要認識的客體,主體的認識結構不同,對客體的理解也就會出現差異。同時,認識主體的其他精神素質,即情感和意志,以及信念、理想、習慣、本能等各種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對認識也有重大作用,處在逆境的人的認識與處在順境的人的認識會出現不同的認識結果。這些心理素質對人的認識能力的發揮和運用,起著導向、選擇、激發和調節等等作用。這就是說,認識主體往往自覺或不完全自覺地按自己的觀點、方法和標准,去認識客體、解釋客體,使對客體的理解帶上認識主體的烙印,從而使得對同一對象的理解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就是由主體的認識結構和精神素質造成的。不僅不同的認識主體對同一客體的認識會有差異,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環境和不同的自身狀態下,對同一對象的認識也會有不同。這些都表明,認識結構和精神素質構成了認識主體的本質規定。第三,信息聯系的范圍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認識主體社會性的突出體現。因為實踐是社會性的,所以認識活動也是社會性的,實踐主體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社會聯系和交往能力上,而認識主體的社會性則集中體現在交流的范圍和能力上。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它通過語言、文字、符號等形式進行聯系和交流,現代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因特網的出現,大大加強了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范圍,信息的交流是在瞬間完成的

  2、認識客體

  所謂認識的客體,是指主體認識活動所指向的事物。客體按照它自身的性質不同,可區分為自然客體、社會客體和精神客體。認識的客體也有三個特點:第一,認識客體以實踐客體為基礎。實踐的水平決定著認識的水平,實踐的范圍決定著認識的范圍,實踐發展到了什麼程度認識纔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說,物質世界中哪些事物能成為認識的客體,什麼時候能成為認識的客體,決定於主體的實踐活動及其發展水平。第二,在認識活動中接受主體的觀念改造,是認識客體的本質特點。認識客體是人的活動的改造對象,在認識活動中,客體的作為對象性而存在,但要進行認識,必須對客體進行觀念的改造,首先形成觀念上的認識。因為認識活動的直接目的只在於從觀念上再現客體,或者為實踐結果設定理想模型,因而對認識客體的改造只是一種觀念的改造。從一定意義上說,認識過程就是將客觀對象(客體)轉化為觀念,而這些觀念纔是認識活動操作的直接對象。當然,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也需要從多方面實際地變革認識客體,但實際變革的直接目的仍然在於觀念的改造。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窮盡性是認識客體歷史性的客觀依據。同實踐客體一樣,認識客體具有歷史性。所謂歷史性是指不同的歷史時代有著不同的認識對象。而且不同的社會實踐會有著不同的認識對象。隨著實踐范圍的不斷擴大,原先沒有發現的認識客體會不斷加入到人的認識領域中來。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化生產的發展,更是空前地擴張了認識客體的范圍。客觀事物之所以能不斷地轉化為認識的客體,還在於世界本身的可知性和不可窮盡性。世界上只存在著尚未被認識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認識的事物;而無論何種事物,又總是包含著無限多的屬性或方面。就可能性來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成為認識的客體,都能夠為人所認識;而就現實性來說,進入人的認識活動的客體又總是歷史的、有限的,主體對它的認識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無止境的發展過程

  3、認識工具

  認識工具是指把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聯系和溝通起來的中介系統。認識工具也是在實踐基礎逐漸發展的,原始人只憑著簡單的語言,粗糙的工具進行認識,可以說他們沒有專門的認識工具,實踐的手段同時也是認識工具。隨著實踐活動的發展和認識活動的獨立化,從實踐手段中逐漸分化出專門進行認識活動的工具,而在現代則發展成為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認識工具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物質工具。它包括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工具也包括作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為大腦延伸的思維工具,如各種觀測和實驗儀器、計算器和計算機及其網絡等。二是觀念工具。包括以觀念形態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維框架,如社會通行的時空觀念、范疇體系、邏輯規則和思維方式等。三是語言工具。包括自然語言系統和人工語言系統,前者諸如各個民族的民族語言、生活中的日常語言等,後者諸如各種計算機語言以及為達到特定目的而人為創造的人工語言。

  總之,認識活動是一個認識主體、認識客體、認識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認識主體是首要的能動的;認識客體是客觀制約性要素;而認識工具則是二者的中介,則是人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發展的客觀標志,體現著不同時代人們認識活動的不同方式。

  3)知識拓展: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3。知識點掌握

  1)方法掌握:

  ①理解方法:

  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進行理解

  ②記憶方法:

  聯想記憶

  例題講解

  2006年單選題

  2。『只有音樂纔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這表明

  A。人的認識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

  B。人的感覺能力決定認識的產生和發展

  C。人的認識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決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覺而存在

  2. 【答案】A

  1)難度系數:★

  2)考查知識點: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的內容,考查的知識點主要是:認識的本質、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

  3)相關知識點鏈接: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任何認識都是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對客體的反映。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一個能動的創造性的過程。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既有客體對主體的作用,更有主體對客體的作用。主體人是具有復雜結構和進行活動的社會性的人,它在反映客體的過程中,必然會動用其內容結構的所有功能,對所反映對象的內容進行選擇、整理、改造、解釋、猜想等。因此,主體人不僅能對客觀對象進行直觀的摹寫,而且能對客觀對象作出抽象和概括地反映;不僅能反映事物當下的樣子,而且能反映它由於人的改造活動而可能成為的樣子。人的認識就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與過程,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構成人的認識。

  4)題乾分析

  這是一道事實辨析選擇題,選自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只有音樂纔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這句話形象化地闡述了認識的本質。分析題乾將前後兩句話合起來意思是說『人的認識就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與過程』(A項)。

  5)選項辨析

  會欣賞音樂,這是人的認識實踐過程,『激起人的音樂感』,從而表明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故正確選項是A項。實踐在人的認識產生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勞動實踐促進了人腦的發育,並通過這種活動在人腦中內化,產生了人所特有的認識結構和圖式形成了人的認識能力,故B項錯誤。分析題乾所闡述的例子:『只有音樂纔能激起人的音樂感』是說客體對主體的作用;『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再好的音樂也無濟於事』是說在認識活動中主體人對客體的作用。人的大腦和感官等生理結構上的差異對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定影響,但不是決定作用,而是由實踐決定的,故C項不兌。D項犯了主觀唯心主義錯誤,事物是客觀的,不會因人的感覺的存在而存在。

  6)解題技巧

  直接選擇法或排除法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