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保持現在的工資待遇,再交了「三金」,我還願意在農村接著乾「村官」。』這是阿懷萍留在農村的『條件』。她2006年到青海省大通縣城關鎮龍曲村當『村官』,今年服務期已經快滿三年,正面對未來『往哪走』的問題。
在大通縣,2006年到任的大學生『村官』31人,中途考上鄉鎮公務員、特崗教書共12人,像阿懷萍這樣面臨未來選擇的『村官』19人。
他們的出路在哪裡?『流得動』是流到哪兒去?感到困惑的,不僅是大學生『村官』,還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在調查中,記者發現,能否『流得動』,與是否『下得去、待得住、乾得好』密切相關。
簡單轉為公務員政策沒有規定,也不現實
『流得動』出口在哪
阿懷萍對『留農村』提出的條件並不高,即使這樣,在目前政策下實現也還有一定困難。『對於超期大學生「村官」的待遇問題,政策沒有規定,也不知道誰來出錢。』知情人士說。
在與20多位大學生『村官』座談時,大多數『村官』對將來的出路表示一定的懮慮。他們中,明確表示願意留在農村創業謀生的比較少,大多數希望未來能作公務員。
大通縣組織部長葛培軍說,在與縣內大學生『村官』交流時,發現大多數『村官』存在等、靠思想,認為政策引導他們來農村,就應該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最好能把他們直接轉成公務員或行政事業編制,或組織專門面對大學生『村官』的公務員考試,解決其未來出路。
大學生『村官』的希望與專家的看法有一定差距。一些專家認為,目前全國行政運行成本居高不下,不可能大幅增加公務員、行政事業編制人數,而且還有控制、縮減公務員、行政事業編制的趨勢。簡單把大學生『村官』轉成公務員,或政策對其大幅度傾斜,對其他想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人並不公平。
據了解,一些地方曾經做出的『服務期滿轉公務員、行政事業編制』的承諾,大多以沒兌現告終。大學生村官『流得動』的出口問題,帶有一定普遍性。
培育農村公共服務人纔,鼓勵創業
出口需要多元化
『如果政策好、條件好,將來想在農村創業,乾好了自己有了事業,還能帶動鄉親富起來,可以一舉兩得。』剛到任的大學生『村官』習麗娜說。
『當前,農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旺盛,如農業技術、法律、市場信息、金融等,需要大量優秀的服務型人纔,進入農村服務領域。』一位專家說,大學生『村官』應該是改善農村公共服務薄弱環節的重要力量。如果有適當的政策支持,這些『領域』可能成為大學生『村官』流動的新出口。而如何讓大學生『村官』主動、自願『流』到這些領域,目前還需要政策推手。
在這次大學生『村官』座談會上,與會的青海社科院專家為這些年輕人的出路開出『藥方』:需要增加一些『三農』必須的服務性崗位,出臺資金、政策上的優惠措施,引導服務期滿大學生『村官』流到這些崗位。執行收入與工作績效掛鉤機制,貢獻大的收入就高,否則相反。除給予優秀『村官』考錄公務員、當村乾部的機會外,還要鼓勵他們在農村創業。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鼓勵銀行為大學生『村官』提供小額創業貸款,支持服務期滿的『村官』在農村創業;或設立大學生『村官』創業基金,支持大學生『村官』以技術承包或技術入股的形式,與農民結成村級產業發展的『利益共同體』,使其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業、農村發展。
搭建『乾得好』平臺,建立科學考核機制
『退出機制』防堵塞
『想乾得好,一定要處理好與村乾部的關系,他們的支持力度是我們工作成敗的關鍵。』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學生『村官』如是說。參加座談會的專家認為,想讓大學生『村官』在農村『乾得好』,在把好『入口』關的同時,一定要為大學生搭建好的平臺。
實際上,青海省各地區也在積極探索搭建平臺。據葛培軍介紹,青海基層農村牧區地大路遠、條件艱苦,青海逐年提高了大學生『村官』的薪酬待遇,各地根據財力實際情況適度增加,以解除大學生的後顧之懮,讓他們『下得去』、『待得住』。一些基層組織部門乾部坦言,青海經濟實力弱,目前給大學生『村官』的待遇,與北京、上海等地月工資幾千元、解決城市戶口等條件相比差得多,吸引力也小得多。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大學生『村官』文字能力強,能熟練操作現代化辦公設備,經常整日被『借調』在鎮辦公室裡做著打字員、記錄員,甚至是書記、村長的『秘書』等,對農村發展的實際效果並不像預期那樣大,這樣的大學生『村官』並不在少數。而另一些大學生『村官』到了農村,成天忙著考公務員,找進城『出路』,對農民不聞不問、不做實事,浮在上面,晃悠一年半載『抬屁股走人』。
針對此類現象,專家認為,有必要為大學生『村官』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機制,考核內容除日常工作、考勤外,必須大幅提高『三農』發展實績、實效的比重。同時,需要制定科學的大學生『村官』退出機制,讓不適合在農村工作的大學生『村官』及早、合理退出,既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又可有效緩解『流得動』出口的堵塞。
如何讓條件遠遠落後於城市的農村留住人纔,專家認為,長遠來看,還需『政策』加『市場』的手段,吸引人纔到農村。通過政策對『三農』的大力支持,讓農村發展速度明顯快於城市,在農村創業的空間明顯大於城市,吸引有志的創業人纔主動流向農村,讓農村變人纔『窪地』為人纔『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