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跨國公司裁員,讓瞄准外企的名校尖子生亂了陣腳。同時,備戰公務員考試的氛圍彌漫了高校畢業班,在一次次被用人單位招聘『調戲』之後,他們發現還是被稱為『國考』的公務員考試最靠譜。然而,百萬雄獅都想擠過獨木橋談何容易。據《中國青年報》11月13日報道,2009年『國考』報考人數首次突破百萬大關,為歷年之最。除了少數幸運兒,『國考』大軍中更多的人充當了『公務員考試的分母』,他們不無幽默地自嘲自己只是『國考陪跑小能手』,是『公務員考試的炮灰』。
那麼,我們該拿什麼來拯救『國考炮灰』的自救信心呢?前幾天,中山大學校長懇請校友『下訂單』——希望已有成就的校友利用手頭資源,多提供就業崗位給師弟師妹們。但這一提議遭到了炮轟,有輿論說近親就業是社會流動的異化;後來專家們說,『深挖洞、廣積糧』還是可以脫穎而出的。可是,大學生們積攢了四年甚至更多時間的『糧』,如今『洞』又在哪裡?又有人說,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如果能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提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麼在危機過後,他們的職業生涯就可迎來更大的曙光。甚至還有學者建議大學生們這段時間少看經濟新聞,以免產生更多的郁悶情緒。
然在我看來,這些至多都是心理層面的紓緩與輔導,並不具備實戰性。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鍾曉慧提出,『在金融危機時期,信息的公開和及時傳導至關重要,是幫助個人做出決策、調整預期的前提。』信息公開並及時傳播,這些平時被看作是行政領域的術語,如今對就業自救中的大學生們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全面細致地公開金融危機中的種種影響,處於實踐中的大學生們纔可以盡快獲得第一手資料,以便更好地作出決策、少走彎路。因此,別以為信息越負面,『炮灰們』越沒信心。
再扯遠一點,大學生就業自救途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國考炮灰』?體制內的職業不容易受到經濟浪潮衝擊,也是關鍵原因。很長時間以來,民間一直對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待遇差距多有詬病。有關部門一直呼吁大學生就業要放寬視野,不要老盯著公務員飯碗,可如果不打破體制內外之別,不完善體制外的就業環境,尤其是養老、就醫和住房方面的待遇,那麼即使不在金融風暴中,千軍萬馬一樣會擠爆『國考』的獨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