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研究生培養規模的擴大,質量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矚目。這不僅因為整個社會的高速發展對於高素質人纔的需求日益迫切,還在於人們對於高素質人纔培養認識的日趨成熟。高素質人纔的培養,不是以量取勝的事業。研究生的培養尤其是博士的培養,一定要堅守質量標准。粗制濫造貽害無窮,其危害不亞於人纔的一時短缺。
研究生培養事業的發展要循序漸進,一要看需求,二要看可能。有些必要條件是繞不過去的,比如師資力量,比如經費的投入,比如事業的發展對於特定人纔的需求等。條件不具備就難以實現跨越式發展。研究生教育對於指導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光有學問不行,還要有為國家、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纔的高度責任感,懂得研究生培養的規律。無論學校還是導師,把學生招進門,就要傾注全部力量去培養。
研究生的培養應該是各具特色的。同一學科領域,不同高校甚至不同的導師帶學生的方法、內容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帶研究生必須講因纔施教,不僅是『缺啥補啥』,更要努力把學生引上一條適合他的發展之路。再有,導師向學生傳承的不僅僅是學問與方法,還應該有價值觀念、職業操守、作風學風等學者必備的素質。研究生已經是成年人了,需要的是適當點撥,既不可以漠不關心,又要防止過度關注。
總之,培養研究生一要盡職盡責,二要條件允許。條件不充分就不要圖這個虛名,誤人子弟。即使是以團隊的形式、教師群體來指導研究生,也必須有專人來對研究生的成長負責。高素質人纔的培養必須是精雕細琢的,用工業的方法批量生產是不行的。
還有一點要提出來,就是培養研究生這項事業的功利色彩不可太重。無論是學校、導師還是研究生本人,都要避免急功近利。獲得學位授予權,能夠招收研究生是水平與能力的標志之一,但是育人、科研水平的提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和長時間的積累,違背這一規律遲早會出問題。在我們國家發展的現階段,高學歷能給個人帶來更多的機會。但是研究生教育的原本目標是培養在特定領域潛心研究的高素質人纔。隨著社會的發展,研究生教育終究要回歸這一目標。培養人纔、做大學問需要力避浮躁,排除功利乾擾。這也是大學精神的內在要求之一。(陳寶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