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報考何以一年更比一年"擠"
資料圖片:2008年3月23日,在2008年山東省公務員招錄考試濰坊職業學院考點,考生們走進考場。當日,2008年山東省公務員招錄考試開考。今年山東省有28萬多人報考全省各級公務員。新華社發
有些老話題年年要談,多少有些無奈。公務員報考火暴就是其中之一。
數據為證:2009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報名,報考審查通過人數達97萬餘人,各職位平均競爭比例為73:1,最熱門職位的競爭率首次超過4000:1。預計報考總人數將突破百萬,大幅超過2008年的80萬大關。歷史數據顯示,近三年投考公務員的年輕人每年遞增20萬。
也許,這是好事啊,公務員不就是『為人民服務』嗎,這麼多人搶著為我們服務,多好呀!
然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公務員報名人數屢創新高,又折射了怎樣的世態?警示了哪些積弊?我們不妨一起捋捋。
『香餑餑』香在哪
『國家公務員考試以考選人,體現公平公正,也能夠提高公務員隊伍的素質。』《西安晚報》的這篇評論可謂中正,它同時不無擔懮地指出,『中國官民比例以及GDP供養財政人員的量化指標向來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大部分的民意認為中國吃財政飯的人太多,行政效率太過低下,公務員正常的退出機制不夠健全。』
現代服務型政府,公務員應是標准的『公僕』意識。不幸的是,讓人趨之若鶩,恐怕是『福』而未必是『僕』。
《中國青年報》的調查可做參考:77.0%的人認為公務員熱是因為公務員是『鐵飯碗』,穩定;73.2%的人看中公務員福利待遇好,上昇空間大;59.9%的人認為與其他職業相比公務員工作更輕松。
擱在今年的經濟環境下,這些好處就更是好得沒辦法。
一個崗位正常的情況是,享受好處也應該有它受制約的地方,這樣的話,它的吸引力應該也是中等系數,如果吸引力超強,說明好處與責任不對等。
中國網的一篇評論就認為,面對鋪天蓋地殺來的考生,國家應該思考擠壓掉附著在公務員光環下的諸多不應有的『特權、特利』。也可以考慮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進行公務員裁員或者減少錄用人員。
另外,公務員和為官者也應相對區分開來,一名官員當然可以是公務員成長起來的,但不應是唯一渠道。一個人從事別的行業,如果他想成為一名官員,社會也應該有公正的渠道供他『敲門』。
創業環境不佳讓大學生別無選擇
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是國家創新能力的後備軍,大學生如果不願也不敢創業,只想著鐵飯碗,中國的創新前景堪懮。
本月初,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國大陸居第30位。《南方都市報》的社論注意到這樣一條新聞,並指出,一個社會中教育水平最高、最具創造能力的一群人都去當官,而靠其他人供養,這樣的社會哪有創新能力呢?
《燕趙都市報》則引用制度經濟學家諾斯提出的兩個概念展開它的評論,這兩個概念是『生產性努力』與『分配性努力』。評論認為,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分配性努力』的隊伍,而非『生產性努力』的隊伍,這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種警醒。個別職位由於不具有權力價值而沒有吸引力,在報考中幾乎無人問津,這也證明了『考碗族』對『分配性努力』的熱衷。
當然,正如有評論指出的,大學生們依照法律和憑借自己的本事博弈金飯碗,也是人性中趨利避害的本能,無可厚非。不過是否也意味著社會給他們提供的可選擇范圍太小了?另外,如果整個社會的創業環境不盡如人意,大學生不放棄創業夢想又如何?
對此,《上海商報》的評論提出希望: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營造一個鼓勵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纔積極『下海』創業或投身科技、人文、藝術等專業領域的制度環境和輿論氛圍。
就業獨木橋讓教育尷尬
千軍萬馬擠完高考的橋,接著擠就業的橋。大學生就業難每年都是媒體報道的主要選題之一,大學生搓澡工、大學生清潔工、北大學生賣肉、這樣的新聞似曾相識。
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大學生所學知識和社會需求相脫節是重要原因之一,到了企業纔知道自己學的根本用不上,只好重新到職業學校學習,『回爐』也算是舊聞了。《燕趙晚報》的評論就認為,如果大學既不能鼓舞起大學生足夠的創業勇氣,也不能提供給他們創業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波瀾不興的機關生活實際上就已經成為了他們最佳的生存選擇。
大學前幾年的擴招計劃不夠嚴謹,相關專業課程的開設比較盲目,另外,職業教育欠發達,這些都是教育界應該借以反思的問題。
職場失衡呼喚資源平衡
歷史似乎總是很有幽默感,改革開放剛開始的上世紀80年代可不是這樣的,兩相對比,讓人頓生『時移事易』之感。
據《上海商報》『回憶』,那時候大學畢業生乃鳳毛麟角,盡管彼時的大學生是政府統分的,分配進大型廠礦的畢業生佔大多數,和進機關的同學相比,並沒有失落感。原因很簡單,是經濟收入以及社會地位使然。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直接產生財富的生產第一線最先受惠,企業在『按勞分配』原則指導下發放獎金,技術人員是最大的受益者,而黨政機關的人員俸祿微薄,且當時廉潔之風尚盛,權力尋租的空間有限。因此一些黨政機關的年輕人生活質量不僅不如廠礦裡的技術人員,甚至不如街頭的個體商販。
如今,公務員與一般企業單位的報酬及保障的巨大差距,在職場上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就成了『冰火兩重天』,讓人深感『公平之急、平衡之難』。
同時,一方面相當多的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小城市、城鎮以及農村,急需人纔,另一方面大學生死守公共資源、福利與機會太過集中的大城市,導致『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的矛盾難解。
中國網的評論一連幾個質疑就反映了這種民生懮慮:『考碗熱』愈演愈烈,是不是意味著其他職業者的社會資源在減少,公務員所享受的社會資源在增多?公眾向往穩定的公務員職位,是不是基於對當下社會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體系沒有信心?它指出,政府應該平衡社會資源,把公務員飯碗裡的『鐵』、『金』分給普通人,切實保障他們的各種權利。 (記者姜錦銘、渠宏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