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考研  >  考研人物語  >  心情故事
搜 索
再回首情歸北大 過來人講述坎坷的考研之路
2008-07-11 09:33:51 來源:萬學·海文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引言:

『此後白白消耗了許多年/無情的腳踩碎那一天/親愛的,數十年後故地重游/一路走來,又驚又喜/又看到了那口井,那井邊的兩棵樹……』(泰戈爾)

天空澄明,微風習習,我漫步在未名湖畔,目光與博雅塔投射在波心的倩影對視。此情此景,刺激我敏感的思緒奔越進數年前,我與北大的情緣。如果追述,恐怕還要從懵懂兒時歷數。此刻,只感覺回憶的內容拽著自己的心緒泛起悲喜交集的漣漪……

1997年,我第一次來到北大,迷戀的是景,對於未來,一心無念。望著碧磚紅瓦,腦子裡突然闖進來兒時的一瞬間,父親指著同一面牆,對我說:『這裡是你的學校,你要記得』!這種反復而周始的說教,在我幼小的心裡埋下了理想的種子。每當大人不厭其煩的對我進行考查,『長大後你要做什麼啊?』我都會很認真的回答:『我要到北大念書』。稚嫩的童聲和大人嘖嘖的贊嘆聲在記憶的長廊裡久久回蕩,那尾音結束的地方,即是等著我去實現的碧磚紅瓦的牆。

然而,即便是一顆種子過早的在心田紮根,也並不代表它一定會破土而出——現實並不都如願。高考(Q吧)那一年我與夢寐以求的北大失之交臂。我打算復讀,但是家人不同意,他們希望我走一條更加安穩的路,盡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風險。就連起初幫我播下夢想之種的父親也用沈默回絕了我復讀的請求。我呢,最初是絕望,繼而慢慢接受了這樣的現實。但是,我的心沒有死,一旦有合適的土壤,它仍會萌芽、開花。

大二第二學期,我詢問了許多大四學生。得知他們的畢業去向後,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困擾了我,『我的未來就是這樣嗎?』我問自己。我連夜給一個我最敬重的老師寫了封長信,將我的現狀和恐懼全部傾訴給了十頁信紙。回信內容,無外乎鼓勵之言,勵志之語。我之所以特別提起這封信的原因是因為信的最後,一語驚醒了我沈睡且抑郁的心,這種作用不亞於民族革命中的『棄暗投明』。這樣說也許有點誇張,但是,這樣的表達的目的就是想告訴大家,我有了考研念頭的主要原因源於此。於是,一步即成天涯!

再回首

七月流火,襲人的熱浪似能烤沸柏油路的瀝青。坐在只有三個窗子的教室裡,汗如雨下。褲子濕得黏住凳子。一兩個小時不算什麼,但每天都坐在那裡,並且精力集中,所需要的毅力和決心可想而知。就是在同一個教室,同一把椅子上,我把英語(Q吧)單詞一個個背完,把政治一頁一頁看完,查閱一本一本的專業課資料。

暑假了,我沒有回家。家裡太舒服,我怕安逸消磨了意志。考研專用教室裡除了我,還有一個從未說過話,僅是見面點頭微笑的伙伴。她和我的作息時間似乎一樣。我們幾乎每天都是一前一後的進教室開始『修煉』。暗地裡,彼此也較著勁學習,我能感覺得到,我想她也一定有感覺。

開學了,生活又步入正常。這種正常讓人有時候感覺單調。有段時間,我很壓抑,最主要的原因是復習狀態似乎跌進谷底,任憑多麼焦急,模擬的成績都提不上來。有點沮喪,有點難過。一次在網上閑蕩時,看到了一篇考研指導類的小文章,文章不長,但是,有一點給了我提示。『考研不適合孤軍作戰』。

北大中文不指定教材、導師,試題也不對外。嗚呼,不知情的人進去無疑會瞎子摸象,全軍覆沒。從何找突破口?這時,我想到了一位北大中文本科畢業的朋友。當這位朋友聽了我的困惑後,二話沒說,拿出通訊錄,將她最要好的一位正在北大中文系上研究生(Q吧) 的本科同學的電話和電子郵箱告訴我。

這位女研究生就是文文,本科畢業時取得北大中文文學、管理學雙學士學位,被保送讀研,攻讀文藝學專業。我們取得聯系後,通了很多次電話。每次我都是擬了一大堆問題,逐個問。她雖是保送的,但對考研情況很熟,也很熱心,幾乎是傾囊相授。每一次給她打電話,我在電話這頭,似乎都能看到一張真誠的面孔燦然一笑……能夠認識這些真誠的朋友,讓堅持考研這種想法在我心裡日益強烈,如電光火石。

我人生的第一次考研在04年的冬天如期而至。我放下了顧慮,走進考場……

如果我的故事講到這裡,沒有第二種版本,我想多數人的思維定式會把的考研設想為成功。可事實並非如此,有那麼多人幫助我,為我提供了很多寶貴的信息,而我的第一次考研卻仍是失敗了。這是我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抬不起頭來的原因。朋友的安慰,讓我的傷慢慢愈合。我的第一次考研讓我悟出的道理是,我自認為失敗的成績並不能表明我這個人是失敗的。畢竟我僅僅沒有考上北大,如果第一年考研我想要走的話,還是可以去一個稍遜於北大的院校的。

一位網友曾說,『我們沒有成功,是因為付出的還不夠多』。我贊成這種說法。

北大,我夢想的舞臺,我情感的歸宿。

觸夢——北大

還要不要繼續考研,這是在畢業前後日日縈繞於我的問題之一。問題之二,要不要現在就找工作。同寢室的老三是經歷人纔招聘會次數最多的人,也是面試次數最多的人(因此獲稱——『面霸』)。老三自己認為,大多數畢業生的簡歷都會像雪花一樣,落地即化,還是應該有點真纔實學纔好高攀『門戶』。我回味他的話,覺得不無道理。

最終我還是選擇再次博一下,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畢業了,我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陋室』。開始了『專業考研』之路。雖然父母都覺得這樣做不妥,既反對又擔心,但我依舊堅持己見,決定背水一戰。父親為了斷掉我再度考研的念頭,甚至對我封鎖了經濟上的援助。我兩次和父親談判,最後,協商而定,從他那裡借些錢,此後會還。父親很無奈,扔給了我一句話:『路是自己走的,無論什麼結果,不要後悔好了!』我不會後悔,從決定考北大的研究生那天起,我就告訴自己,『我的字典裡沒有「後悔」二字』。

第二次考研類似於剃發修行的日子。門一關,窗簾一拉,書一捧,外面的車水馬龍立馬被隔絕。

我在自己的世界,愉快的翻閱著我深愛的文學。眼裡是另一個世界,溫暖精神,止渴於疲倦。原來,興趣和志向真的就是最好的導師;原來,如飢似渴的讀自己愛的書,用實際去觸摸夢想是一件再幸福不過的事兒。我就是處於幸福中的人。考研苦嘛?你認為它苦它就分外的苦,你認為它甜它就分外的甜;你認為它特別,它就是你人生中一段不同尋常,永生難忘的經歷。

這個期間,我和文文一直都保持著聯絡,她依舊熱心的提供給我需要的幫助,給予我信任和鼓勵。考研路上,身後的這種力量讓人奮發向上。幫我擊敗了襲來的幾輪壓抑和煩躁。甚是感謝這個好心的姑娘。出於好意,文文向我介紹了幾個口碑較好的輔導班。於是,復習的日子又多了一段回憶,在輔導班,我認識了許多像我一樣,志取北大的追夢人。第二次考研,讓我再次獲益匪淺。我已經能夠理解,為什麼在實用主義取代理想主義的今天,許多像我一樣的畢業生畢業後不找工作,而是在郊區租房,什麼事也不乾,只是讀古書、寫作,有時邊讀邊哭。當然,付出是有回報的,長期浸染,必會為未來學術研究打下深厚的功底,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為之。

海德格爾曾寫到過,『林中有許多路。這些路多半突然半斷絕在人跡罕見之處。這些可以叫做林中路。』我想,有夢牽引,有情牽絆,勇敢的在寂寞中行走,這樣的路將會溫暖一生。所以,那時候,我已經打敗了一切顧慮,我相信我可以!

有時,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考研,也可以改變一個人!

有人說,命運可以左右,我想我和2005年參加研究生考試的每一個人一樣,在試卷交出的那一剎那,也一同交出了自己的命運。等待分數線、等待復試通知,真可謂輾轉難眠。煎熬中,復試通知單終於翩然而至。4月7日,我乘車北上,隔江相望,兩岸燈火。透過燈火,我格外期待黎明的到來,努力,已經讓夢想的實現變成注定,只不過觸摸到時,遠近不同,早晚不定。

我觸摸到了夢,我觸摸到了北大。多少年的夢想,終於在歷經寒冬、酷暑,電閃雷鳴後,在我眼前鋪開真實的畫卷。站在北大的門口,我感受她的呼吸、體驗她的滄桑、觸摸她的肌膚。我看著一個全新的世界慢慢打開,並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珍藏、品味——哦,我的未明湖、我的雅博塔,我夢中的北大!

突然想起泰戈爾的一句詩,『此後白白消耗了許多年/無情的腳踩碎那一天/親愛的,數十年後故地重游/一路走來,又驚又喜/又看到了那口井,那井邊的兩棵樹……』一切都未變,但一路走來,我卻變了,變得堅毅,勇敢;志向沒有變,但輾轉流年,我的情感終於歸定,不再漂泊,情歸北大……

責任編輯: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