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這次大災難,孩子們不論在生理、心理或行為上,均會產生許多的反應。一般而言,這些情緒反應並不會持續很久,但目前看起來狀況很好的孩子也有可能在災難發生數周後纔逐漸地表現出來。由於兒童與青少年們對災變事件(例如死亡)的想法與成人不同,因此表現出來的反應也稍異於成人,而且,心理危機乾預方式也不一樣。
學齡前 (1-5歲)
玩具+繪畫+游戲
為孩子建個『避風港』
應激反應:
吸手指頭、尿床、害怕黑暗或動物、黏住父母、畏懼夜晚、大小便失禁(便秘)、說話困難(例如:口吃)、食欲減退或增加
這個年齡層的兒童對他們以往所處的安全的世界,因災變而遭受破壞,會特別顯得脆弱,因為他們通常缺乏處理緊急壓力的語言和思考能力,而期望家人來幫助或安慰他們。
心理危機乾預方式:
此年齡層的兒童對他們身邊賴以維生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壞,會顯得特別敏感,反應也極脆弱,他們通常無法有效的以口語能力來表達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邊親近的大人能給予積極與適當安慰。專家建議以下的一些活動,不斷經歷『再保證』的過程中,可以重建孩子的安全感與自我效能感。
1.提供他們足夠的玩具、道具,鼓勵他們將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災難中的經驗與觀察,災區的教師則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於真實的玩具,隨處可見的石頭、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2.多給予孩子身體的擁抱與接觸,或提供需相互碰觸的團體游戲,如倫敦鐵橋、大籠球等。
3.提供孩子繪畫經驗,最好有一張大的牆報紙,讓孩子集體在紙面上盡情表達他的感受,之後再團體分享,需要提醒的是,畫筆最好不是水彩,此時要的是鼓勵孩子畫出具體的東西。
4.孩子此時的胃口可能並不是那麼好,建議以多餐的方式提供他們在生理與情緒上的補充。
5.用一些不具威脅性或低威脅性的活動鼓勵他們來玩保護自己的游戲,如『假如怕狗狗的小英碰到一只狗狗,她要怎麼辦?』『假如家裡突然停電了,要怎麼辦?』
6.告知家長,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動,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
學齡後 (5-10歲)
游戲與腦力激蕩
激發孩子興趣
應激反應:
易怒、哭訴、黏人、在家或學校出現攻擊行為、明顯地與弟弟妹妹競爭父母的注意力、畏懼夜晚(做惡夢、害怕黑暗等)、逃避上學、在同伴中退縮、在學校失去興趣或不能專心
退化行為幾乎是這個年齡層的典型反應,失去寵物或有價值的物品對他們而言是特別難處理的。
心理危機乾預方式:
此階段的兒童雖已能表達他們的經驗與感受,但他們往往缺乏具體且完整陳述的能力,此外,若他們失去心愛的寵物或物品,他們難過的心情也需要相當重視與安撫。以下是一些活動上的建議:
1.對低年級的學童來說,安排足夠的玩具、道具,特別是一些布偶,鼓勵他們將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災難中的經驗與觀察仍然相當重要,災區的教師則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於真實的玩具,隨處可見的石頭、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2.給孩子一面牆(貼好牆報紙),讓他們在上面作畫,可以給他們一些小主題,如地震時,我家發生了什麼事?之後可以團體討論的方式來陳述每個人的經驗,注意仍可拉回到在『通則』中所曾提示過的概念,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再保證。
3.讓學生編故事,也可以用繪畫或用接龍的方式提高大家的興趣,以便於整理與回饋。
4.以腦力激蕩的方式,讓大家來面對這次災難發生後的身心癥狀進行調適,學生可以想出許多方法來解決,教師在整理後給予回饋。
5.亦可以腦力激蕩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室內及家中的防災預防計劃演練。
青春期前 (11-18歲)
將災難經驗轉化為創造力
應激反應:
在家裡造反、不願意做家事、失去與同儕社交活動的興趣、頭痛與緊繃、食欲與睡眠失調、月經失調與月經困難、煩躁或減低活動、冷漠、對異性的興趣降低、不負責或犯法的行為、對父母控制想要解放的反抗減少、注意力不集中、慮病癥(不斷擔心自己有病痛,但無醫學上的根據)
大部分青春期的青少年活動與興趣都集中在與他(她)同年齡的同儕,他們特別容易因同儕活動的瓦解,以及共同努力時失去大人的依靠而悲傷、難過。
心理危機乾預方式:
此階段的學生大都能充分表達他們的經驗與反應,唯處於同伴認同的階段,他們往往最關心的是別人的看法,同時也認為自己已是個小大人,因此,我們建議可安排以下的活動:
1.同伴間的團體討論,讓學生有機會抒發他們感受到的強烈情緒,教師可能需要在過程中不斷向他們保證,他們所感受到的強烈情緒甚至是『瘋狂想法』在此災難中都是正常的。
2.讓班上分為幾個小團體,讓他們談談救災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園重建的工作,這可協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或對災難的支配感,這也可讓他們建立社會參與的成就感。
3.設定專題討論,如『社區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題,讓學生能先有系統的搜集資料後,加以報告與討論。
4.對地震的正確認識,對大自然的現象作有科學根據的了解與認識,避免聽信坊間的不實傳說,以建立科學家實事求證的態度。
5.認識『創傷後的心理重建』的意義與價值,這需要透過學校較專業的教師,進行專題演講,或由專業的心理學文章的閱讀,進行討論。
6.藝術活動的表達,可以鼓勵學生從事繪畫、音樂、話劇等活動,將這次的災難經驗轉化為具創造力的方向。
老師必讀
在災後,面對學生所可能出現的身心癥狀,如何安撫其情緒及進行輔導,便成為教師一項重要的課題。事實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扮演一心理輔導員的角色,針對學生在重大災害中所可能造成的任何心理上的傷害,進一步地發現及作出及時的輔導,避免學生在心中留下陰影,有礙其日後的正常發展。教師可以教導學生如何因應其突如其來的不明情緒,讓學生可以經由某些方式或渠道,宣泄其情緒,並且導正學生對於某些情緒發生的錯誤觀念。
思考階段:
教師將要求這些學生共享當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尋常事件時,他們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在這個階段中,這些學生將從一般陳述中提供事實階段的補充信息,促進相互間表達出更多的念頭。教師或團體領導者逐一體會,並且邀請下一位參與者表達。
反應與癥狀階段:
反應階段涉及分享當場、現在與事後的感受,這包括事件後所經歷的任何生理的,情緒的,認知的或行為的征兆或癥狀。教師可以請這些學生敘述對這次事件的反應。可詢問學生:『這次地震中最糟的部分是什麼?』『假如有一件事情你可以將其從這次地震所產生的意外中刪除,那將會是哪一件事?』或問他們:『當時你最強烈的感覺是什麼?』『災後至今,一直持續困擾你的感受或行為有哪些?』
教學與再保證階段:
在征兆和癥狀被表達出來,學生將得到再保證,意思是說,教師將以肯定與支持的口吻說明,學生所出現的這些都是正常反應,並再補充一些或許尚未表達出來的額外征兆與癥狀。在這階段中也將提供正向的因應方式,特別是一些已經浮現出來的。而且也提供壓力管理的一般信息。
在經過以上團體的壓力處理課程後,若發現學生仍然表現出行為失控、退縮、上課精神渙散、或不明原因的生理病痛等,教師可以進一步與當地的精神醫療或心理輔導之專業人員詢問。
實例分析
心理乾預 決戰在現場
『心理乾預工作者應出現在災難第一現場。』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公共衛生事業部主任、中國疾控中心精神衛生常務副主任馬弘在題為『群體性災難事件心理危機乾預之路』的報告中,旗幟鮮明地提出。曾多次參與國內歷次災難的現場心理救援工作,馬弘感觸頗深。
2005年6月10日下午,牡丹江沙蘭遭遇暴洪,117人遇難。其中小學生死亡105人,受傷57人。
在醫生面前,一個9歲男孩反復說:『我的同學去了哪裡?什麼時候回來?要是當時我拉住他,就沒事了。我還有好多話要和他說呢。』在災難中,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旁邊一個要好的同學被洪水衝走。之後,他處於強烈的緊張內疚中,一直無法控制地想起自己的伙伴。
醫生們診斷,這個男孩出現了創傷後的應激障礙,並決定由一個醫生扮演同學,和他對話,令他徹底告別這段傷心的歷史。
『你走了,我都沒有人玩了。』
『我沒法和你玩了,但希望你和其他人玩,和更多的人玩。』
『我也沒有心思學習了。』
『那可不行,我不能學習了,你要替我好好地學習。』
……
『那我要走了,再見。』
『再見。』
對話結束,男孩長出了一口氣,從椅子上站了起來:『阿姨,我覺得自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