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高質量的就業。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培育大學生的創業精神是時代潮流,大勢所趨。
當今時代呼喚大批創新型人纔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包括大學畢業生在內的大量勞動力需要通過創業來解決就業。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正處於一個知識創新時代,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以多種形式來發展創新理念,通過創業、創新教育培養大批創新型人纔。
據統計,2004年到200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雖然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大學畢業生參與自主創業的人數比例一直保持在0.3%-0.4%。我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低的一個原因是,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相對落後,創業投資處於起步階段,融資困難,許多創業計劃難以付諸實踐;另一個原因是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缺乏,創業文化氛圍不濃,大學生創業技能欠缺。
相比較而言,美、日等世界上創業投資比較發達的國家,因為有比較成熟的資本市場,風險投資資金充足,信息服務行業發達,各種諮詢服務機構齊全,而且它們的高校有比較成熟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有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大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普遍接受到系統的創業教育和鍛煉,掌握了較為全面的創業知識和較強的創業技能。正因為如此,美、日等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能夠高達20%—3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深入發展,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問題。1998年,我國將創業教育確定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家頒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指出,開展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教育方法和方式的改革與創新,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胡錦濤同志多次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把增強勞動者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
實施創業教育不僅僅是緩解目前畢業生就業壓力的權宜之計,而且重要的是通過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創新型人纔的培養離不開創業教育
培養大批創新型人纔是科技強國的重要舉措。我國創新能力的不足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健、高質量、可持續地向前發展。多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與西方科技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科技領域我國的許多關鍵性重要技術自給率較低,一些尖端技術或國防技術的對外依賴,會對我們的國家安全構成挑戰。
我國要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走自我發展之路,走科技強國之路,建設創新型國家,通過創業、創新教育,培養大批創新型人纔。
而創新型人纔的培養離不開創業教育。創業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也是一種社會與學校相互參與的新的學習觀念。
創業教育提出者柯林·博爾在1989年向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的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提交的一份《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圓桌會議報告》中,提出了21世紀新的教育哲學觀念,即未來的人都應掌握三本『教育護照』,一本是學術性的,一本是職業性的,第三本是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技能的,他把『創業能力』作為面向21世紀繼學術能力、職業能力後的第三種能力,也稱為『第三本教育護照』。
當今的創業教育具有豐富的涵義。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和創業人格。創業教育不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創新和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狹義的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型和具有創業能力的人纔;廣義的創業教育,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教育,對於就業者同樣重要,因為用人單位除了要求員工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外,還越來越重視他的首創精神、冒險精神、創業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和管理技能。
眾所周知,沒有美國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就不會有微軟、惠普等世界著名高科技企業的輝煌。事實上,創業不僅是美國大學生的夢想,也是中國大學生熱切追求的理想,我國大學生對創業擁有十足的熱情,他們渴望接受系統的創業教育。為滿足大學生的創業需求,前幾年,在團中央、教育部等的支持引導下,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上海、浙江、遼寧等地進行的創業探索,已經形成了一些創業模式,積累了一些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在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背景下,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當履行好創造良好創業外部環境和創業輿論氛圍的職責,高校也應當承擔起培育大學生創業精神的使命,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業教育氛圍,在大學生中開展全程的創業教育,充分發揮創業教育在就業工作中助推器的作用,努力帶動大學畢業生實現充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