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十指不沾陽春水』,班級衛生如何搞好難住小老師;自己生病從來都是父母陪伴去就診,輪到送學生去看病,卻不知如何掛號,急煞小老師……前天(16日),上海盧教院附屬中山學校舉行『沈霞萍班主任工作室』推介會,針對一批80後獨生子女教師,學校出新招進行『生手型班主任專業培訓』,請專業導師提供『保姆式』服務,幫助『小老師』實現角色轉換。
對小老師進行『保姆式』指導
『沈老師在我班巡視後,對我說了一句話,你們班的打掃方式有問題,當時我納悶了好半天,這也能出問題嗎?』80後教師丁某某告訴記者,自己在家什麼家務活都不乾,自然在搞衛生方面『少根筋』,導師的及時提醒讓她發現了問題。
今年26歲的朱弘老師回憶起第一次送學生看病的尷尬經歷,仍然有些不好意思。『從來都是父母陪我去醫院,輪到自己送學生去看病,我纔發現不知如何掛號,當時簡直是手忙腳亂,還好沈老師的遙控指揮讓我定了心!』朱老師笑著說。
隨著大批老教師陸續退休,如今在本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第一線挑重擔的年輕教師,幾乎是清一色20多歲的第一代獨生子女。
針對這批獨生子女班主任,作為工作室的主持人,擁有20多年班主任經驗的沈霞萍老師告訴記者,學校曾對『80後生手型班主任』進行過調查,結果發現,丟三落四、脾氣急躁、不知如何去關心別人、不容易發現自己身上的錯誤……獨生子女教師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這些毛病。
『現在,我成了小老師的「保姆」。』沈老師笑著說,因為學校對她提出了四個一的『保姆』式要求:一天內巡視工作室小老師所在的班級一次;一周內和小老師一對一座談一次;一個月對小老師所在班級暗訪一次;一個學期對小老師及班級情況做一次全方位評估,對小老師進行貼身指導。
『問題會診室』為小老師『開方』
該校針對『80後』教師的調查還發現,目前,這批年輕班主任最大的困惑,就是面對不同類型學生和與家長溝通中所產生的問題。
『作為家中的獨生子女,平時忍不住愛抱怨、發脾氣!』『80後』班主任李岱維向記者說了個故事,有一次,她發現班裡兩個男同學憤怒地扭打在一起,原來僅僅是一支筆引起的摩擦。當時,李老師火冒三丈,狠狠地將兩位同學批評了一通。
『最近咱們班怎麼事情這麼多,這麼煩啊!』李老師忍不住對著學生抱怨說,這一幕,恰巧被沈老師發現,『你這樣的處理方式好嗎?』沈老師的話讓小李陷入了反思。
接著,李老師來到工作室進行問題會診,面對問題學生如何處理,引起了青年班主任的共鳴,『主治大夫』沈老師為小老師『開藥方』。
後來,李老師通過調查發現,班級裡近來確實『火藥味很濃』,對此,她專門策劃了一次活動——『誇誇我最討厭的人』,不少『冤家』由此握手言和。
不僅如此,面對一些家長對小老師的不信任,沈老師對小老師進行手把手指導,家訪、家長會上的著裝、語態、開場白,沈老師都一一把關,幫助小老師順利跨過『家長關』。
『博客敘事』分享小老師成長感悟
中山學校副校長徐群力介紹說,針對小老師的培訓,學校還專門引進了博客這一備受青年教師歡迎的交流形式,專門設立了小老師博客專區,大力倡導博客敘事研究,記錄教師心靈成長的軌跡。
『「4、2、1」家庭環境的成長經歷使小老師容易陷入挫折,喪失自信。』徐校長告訴記者,學校通過開展『生手型班主任』培訓,采取問題會診、反思實踐、定點剖析、博客敘事等一系列創新手段,加強同伴互助。通過一年的實踐,青年教師的挫折感大幅降低,真正實現了角色轉換。(錢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