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幼兒園以後,很多孩子會有明顯的改善。但是,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的表現會不一樣呢?為什麼在集體中養成的好習慣,回家後卻不能保持下去,這恐怕是許多家長頭疼的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孩子變成了『兩面派』呢?為此,記者走訪了我市幾家幼兒園。
首先,在幼兒園裡老師一個人管理幾十個孩子,不能對每一個小朋友都全程扶持,她只能對孩子提出要求、發動孩子自我管理、根據目標來實施獎懲。老師的策略是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但『放手』對於家長而言,卻是難事。小孩子是非常聰明的,當他知道自己是家裡的小寶寶、小皇帝時,他所有的自律意識就都不見了。一旦溺愛成性,孩子就會不成熟了。這就是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幼兒園很懂事,在家不懂事的原因。其次,有些孩子本身的特點是文靜又聰明,可在家中受到的乾涉過多。比如,家長出於心疼或怕孩子做不好就不讓孩子做一些事情,不尊重他們的獨立性,否定了孩子的要求和觀點,只注重物質上的滿足而忽視孩子心理需求。由於孩子在家裡得不到肯定而受到壓抑,產生對家長的不滿和反抗,就會因一點小事大發脾氣。而當他們在自己的同齡人中,大家地位平等,自身纔能得以充分地施展和肯定,感到自信而愉快,與人交往也表現得友好、有忍耐性。
那麼,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改掉這些缺點呢?1.家長應該和幼兒園多溝通,全面、客觀地了解孩子,及時發現他們的問題。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應保證在家和幼兒園一致,雙方共同改正。2.家長應該對孩子在兩面行為中積極的一面要肯定。比如,媽媽說:『今天你在幼兒園幫老師掃地,真好。要是你在家裡也能這樣做就更好了。』3.家長反省自己的行為。老師對孩子好的表現會及時表揚,而家長可能沒注意到這些;老師會堅持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而家長則可能會代替孩子做。4.幫助孩子學會辨別行為的好與壞,並讓孩子懂得好的行為受人歡迎,自己也高興;不好的行為讓人討厭,自己也不高興。5.更多地給予精神鼓勵。對孩子而言,在牆上為他貼小紅花,是非常有效的鼓勵方法。孩子表現出來『兩面派』是正常的現象。集體具有強大的約束力,因此孩子會收斂他的本性。回到家中,孩子松弛下來,也符合孩子的本性。所以對於『兩面派』的孩子,應該做到有效地和孩子溝通。 (齊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