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教育  >  考試中心  >  中考
搜 索
『小發明家』是家長『放松培養』出來的
2007-09-16 09:05:16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8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2項獲得國際大獎,3項專利成果被哈爾濱市一家高科技企業成功地轉化為生產力,這些成績的主人竟是只有17歲的女孩子———孫五一。

  1990年5月1日出生,父母為她取了這個有紀念意義更容易讓人讀懂的名字。五一取得第一項發明專利時纔11歲,10歲時就曾著手『修改』爸爸的專業學術論文,家裡的課外讀物近萬冊,走近孫五一和她的父母,記者了解到了孫五一的父母對『天纔』的培養過程。

  『孩子的試卷上少打一分,就可以騰出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做喜歡的事,讀有興趣的書,沒必要追求考分百分百。』

  孫五一第一個專利源於一次重感冒。11歲時,一次重感冒讓她感覺非常難受,鼻子不通氣,記憶力明顯下降,還特別愛犯困。小五一習慣性地從書本尋求答案,得到了『因為鼻塞導致乏氧,腦細胞處於缺氧狀態時,人就會發困』的解釋。她又從更專業的書籍裡進一步了解到:人體共有12對神經節,其中只有一對裸露在外,那就是嗅神經,而這對嗅神經又通人的左右腦。於是『愛琢磨』的小五一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發明一種儀器,可以刺激這對裸露在外的嗅神經,是不是就能夠緩解鼻塞、解決大腦乏氧的問題呢?

  小五一的想法不但沒有被父母看成是異想天開,反而得到了母親的大力幫助。媽媽為此特意帶著她請教了一位醫學博士生導師,小五一的想法得到了博導的肯定,並將她帶進了一個正在研究的關於腦疾病的科研課題中,這極大地鼓舞了孫五一。於是她將電子玩具改制成了一個簡易的裝置,將游戲機控制手柄上的橡膠拆下,做成兩個鼻腔電極。經過反復的實驗和改進,結果這個裝置不但能夠解決鼻塞問題,臨床上治愈了好多鼻炎患者,還能夠起到清腦、醒腦、提高記憶力的作用,同時對疑難腦病也有很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這項發明從最初的構思到成功申報專利讓小五一忙碌了兩個月,其間親友們多次勸五一父母,精力要用在『正地方』。小五一的父親對『正地方』有自己的看法。他對記者說,曾聽說過有個學生因為考試得了99分竟被家長打了耳光,這讓他十分震驚。他們從來就沒像其他家長那樣看重女兒的成績,他認為孩子在一張試卷上少打一分,就可騰出幾天、甚至是幾個月的時間進行『興趣閱讀』,這對孩子的成長更重要。

  2003年『非典』期間,孫五一從新聞中得知很多家庭因為儲存過氧乙酸不當發生爆炸,於是她又發明了『家用消毒水發生器』,可以在家裡現制現用消毒水。憑借這些發明,小五一成為了依靠技術入股某高科技企業的年齡最小的股東。

  『學習就像跑步鍛煉,健身是目的,沒必要讓孩子必須跑第一拿冠軍。冠軍有哪個身上沒有傷?』

  在讀小學時,孫五一的家庭作業就是特殊的。那時老師常常留一些一個生字抄寫一篇、一道做錯的題重做10遍一類的機械記憶的作業,很多孩子因此常常要寫到深夜。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孫五一的父母都會為她『橕腰』,允許她只做自己沒有掌握或掌握不准的,其他的可以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並在作業本上寫道:『經家長測驗,沒有完成的作業孫五一都已經掌握。』

  這樣,小五一又比別的孩子多出一部分『興趣閱讀』的時間。從小就在書堆裡長大的她,練就了超常的速讀速記的本領,一本20萬字的書,她只要20多分鍾就可瀏覽完,並能記住內容梗概和關鍵情節。現在孫五一幾乎不買書了,書店和圖書館是她讀書的最佳場所。

  在她上小學三年級時,就曾對父親的學術論文大膽『修改』,她把看不懂的專業術語當作病句改來改去,並和爸爸一起『探討』。像這樣的『幫忙』的機會,五一的爸爸常常給她,為她的科學素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於孫五一的『興趣閱讀』、上網、看電視、打籃球、游泳、彈琴等,她的父母一向支持。五一的父親給記者做了這樣的比喻:學習就好比跑步鍛煉,健身是目的,沒必要非得讓孩子像專業運動員一樣,必須跑第一、拿冠軍。事實上,又有幾個冠軍身上沒有傷呢?拿冠軍已經偏離了運動健身的初衷。盡管五一的父母對她的文化課從來沒有過苛刻要求,但孫五一的成績一直很優秀。發明創造、興趣閱讀反而擴大了她的視野,豐富了她的閱歷,提高了她的創新能力。

  『和諧民主的家庭氣氛,是塑造心理健康、心態陽光孩子的必備條件。』

  很多高二學生的家長在為正確引導孩子立事、立志而努力之時,孫五一的父母已經相當『輕松』,因為女兒在多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特質,已經超過同齡的孩子。現在的孫五一考慮的不是能否上大學或上什麼樣的大學的問題,而是考慮大學畢業以後要乾什麼,能乾什麼,能乾好什麼,她對自己未來的10年到20年的人生已有了一個初步的規劃,她常常說:『凡事預則立』,有時也會對父母的處事態度『指導』一番。前不久,五一的父親因為工作事務繁雜而顯得忙亂,在家也表現出焦躁情緒。五一看在眼裡,並為父親『出謀劃策』———工作缺少計劃性,相關制度不完備,她建議從計劃和制度兩方面入手,好好地理順一下。隨著五一年齡的增長,對社會認識的加深,她的科研所涉獵的范圍也由原來單一的專利發明向關注公眾生活的課題轉移。到商場買東西,她能夠聯想到『在火災發生時人員如何順利疏散和逃生』的問題;假期回鄉下看望親屬,她能夠思考『如何建設好東北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問題。這兩個社會性問題都已被孫五一列為『校外作業』,並作為課題著手調研。前不久,五一又把第四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的5000元獎金捐給了呼蘭區楊林鄉田堡小學,資助了24名家庭貧困、成績優異的小學生。

  五一父親說,在女兒成長的不同階段,他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五一學齡前,他是『啟蒙老師』,重在啟發和誘導;小學階段,他是『家庭教師』,重在肯定和鼓勵;中學階段,他要當『人生導師』,重在指導和交流;大學和步入社會後,他要做『良師益友』,重在傾聽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