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矛盾不斷的年代,僅僅從昨日兩則有關中學生性教育的新聞上來看,廣東和廣西的中學生們就享受著天壤之別的『待遇』。
據《廣州日報》8月22日報道,繼去年成功走進大學城之後,性文化節活動今年將首度進入中學校園,屆時廣東省性學會專家將走進廣州市第四中學做主題演講,並以參與式訪談及臺上臺下答辯方式與中學生進行交流。
可同日《南國早報》卻報道,7月初,廣西宜州市一中出臺《男女同學交往若乾規定》,『男女同學(包括學生乾部)商討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問題須在教室、走廊等燈光明亮的地方。當教室、走廊等交談地方無其他人在場時,不能進行一對一交談……』
應該說,兩條新聞代表了兩個地區在中學生性教育上的極端,盡管他們的本意似乎都是在為中學生們好。廣東省性學會副會長朱嘉銘教授認為,青少年性生理、心理成熟較過去提前了1至2年,對中學生開展性教育勢在必行,屆時『會帶一些中學生需要的性科學知識進學校』。而宜州市一中分管校園安全的副校長賀艷萍認為,學校的規定是為了阻止男女學生交往過頻過密,提醒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真可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在這些大人們『打架』的性教育觀念下,有沒有人真的考慮孩子們的真實感受呢?
學校預防學生早戀並非不可以,可也要通過恰當的方法。學校面積大對學生管理有難度,中學生處於生長發育階段可能發生衝動,這些現象都不可否認。可是,『單獨相處』就被疑為早戀,確實讓人瞠目結舌。中學生的生活大部分都在公共場合,哪會有那麼多的門道,如果教室裡只留下一男一女自習,是不是也要避嫌?
若將廣西這所學校對學生的性教育比作苦澀的『枳』的話,那麼『性文化節』進駐中學校園就有點像甜得發酸的『橘』了。盡管主辦方稱『並不會在校園裡開性文化展覽』,可中學生畢竟是未成年人,他們需要的是基礎的青春生理衛生課,而不是扯著大旗的『性文化節』。如此大帽子只會讓他們避之不及,讓雙方尷尬。
其實說到底,面對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問題,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切忌一意孤行,而要多蹲下來和他們對話。他們不想要太拘謹,也不會要太開放,只有心平氣和、循序漸進地向教給他們有關與異性相處和有關性的知識,纔會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否則過於收斂會人心惶惶,過於張揚則成拔苗助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