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找實習單位人家不接收,家裡又沒門路,還不如找份家教或做短期工。』師范學院大一學生蘇宇(化名)日前對記者說。蘇宇的情況代表了部分大學生假期實習的一種無奈。面對越來越艱難的就業形勢,很多大學生甚至從大一開始就規劃自己的實習。然而,調查中記者發現,在假期實踐生活中大多數學生找了家教、零工這樣的工作,『實習』變成了『打工』。
『紮堆』找家教
在勝利廣場附近的家教市場和一些馬路路口,手裡舉著一塊寫有『家教』牌子的大學生到處可見。在『站街族』中,何峰是位幸運者,因為他纔站了兩天就找到一份家教工作。他告訴記者,自己也想到單位實習,但很難找到。相對來說,找家教更容易一些,雖然鍛煉作用有限,但收入基本能滿足自己的日常開銷了。
采訪中記者發現,假期實踐還有散發傳單、做推銷員和服務生等,能夠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崗位實習的學生非常少。
實踐遇尷尬
為什麼這麼多學生選擇打工呢?帶著這個疑問記者采訪了20名大學生,多半學生表示他們找實習單位比較困難。
近日,記者看到了一本大連理工大學船舶工程系來鞍山實踐隊的計劃書。雖然他們這個小組的實踐內容只是個調查內容,但是在活動之前,四位大學生對每一個環節都做了精心策劃。其中一位成員孫藝倫告訴記者,當他們自己拿著學校的推薦信去聯系企業的時候,多數企業都婉言謝絕。本來想自己完成的作業,最後還是在家人和親屬的幫助下纔完成。
實踐需要保證機制
記者就大學生社會實踐難的問題諮詢了某高校主管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張老師,他告訴記者,如今,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生更願意盡早掌握實踐經驗,實踐活動意義已被學校、學生廣泛認同。但在社會上還缺少相應有效的保證機制。因此,學校有責任多組織社會單位與學生的對接活動,幫助學生延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平臺。同時,建立針對校內學生的專門服務機構,對於有用工需求的校外用人單位,由學校出面,對營業執照、用人信息等進行核實備案後再向學生推薦。另外,學生自己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拓展與社會的對接面。(徐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