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真正的頓悟,是奇襲,是在突發狀態下,由量到質的瞬間完成。表現為一種直覺的洞見,自我的發現,終極真理的窺秘。
『悟』主:王光遠,出生於遼寧,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大三學生。
歸根結底,最終的結果也許有好有壞,但路怎麼走,你想沒想明白,很重要。
我覺得,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高三最重要的,是頓悟。
坐在記者面前的王光遠,是典型的東北男孩,身材高大,皮膚黝黑。一雙細長的眼睛,笑起來的時候會綻放出點點光彩。他連珠炮般的語速和乾脆利落的笑聲都透著一股豪爽勁兒。
『從小我就屬於那種特不安分的小孩,學習成績一直馬馬虎虎,渾渾噩噩到了初三,要考高中了。這個時候父母急了,我媽跟我說,兒子,你好好學,考上重點高中了隨便玩。我也相信了,鉚足了勁學唄,後來還真就考上了我們那兒的重點高中。上了高中後就覺得,哎呀,自己進名校了,一下子找不著北了,不知道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自己和周圍的環境了。那個時候學習沒有自主性,特別是高一,玩電腦啊、打籃球啊、看小說啊,都是「必修課」,成績最差的時候,全年級550多人,我考了520多名。在大家眼裡,我就是班級裡頭那種搞笑滑頭的人,沒正經。』
回想起高一和高二,王光遠給自己當時的表現這樣歸因:『我那時就是幼稚,沒找到方向,沒給自己合理定位,也沒有動力,所以就那樣「混」到了高三。』
話題漸漸向高三靠近,王光遠笑著搖了搖頭,告訴記者他的思緒有點凌亂,因為太多的記憶和想法一擁而上,堵住了語言的出口。稍作整理,他說了有關高三的第一句話:『到了高三我纔想明白,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了高考(高考新聞,高考說吧)。』
『我高一高二時,玩是為了自己,因為我愛玩,學是為了老師,因為跟老師關系挺好。到了高三,可能是因為年齡到那兒了,學習壓力也大了,就感覺自己突然間明白事兒了。當時想的是,高考來了,努點力,拼一拼,也許以後的路就大不同了。再累再苦,不過就一年唄!』
王光遠的頓悟,和他的成長環境不無關系。王光遠的上一輩都出生在農民家庭,1979年,王光遠的父親成了整個村子裡的第一個大學生。『按我爸的話說就是被逼出來的。』王光遠說,『因為這個機遇對他來說太重要了,考上了,命運可能就此改變,不去考,也許就只能在家種一輩子地。』那時艱苦的求學歷程,父親曾不止一次地講述過,他常說,人在世上走一遭,總要留下點什麼,不能像有的人,過完一生,就像一陣風吹過,什麼都沒剩下。父親的話,在王光遠的心裡就像撒在岩縫中的種子一樣,平時紋絲不動,一旦遭逢醒悟的暖風,這顆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王光遠所在的學校,按往年的昇學率來計算,全年級550人中,能上一本線的大概是350人左右,而他的入學成績還在此『線』之下。為了達到心中的目標,王光遠首先改變了自己的作息時間,每天晚上,不學習到11點半他決不上床,躺在床上之後還要看半個小時的語文詩詞或者英語單詞,第二天早上6點半起床,又開始一天的忙碌。就這樣一天天周而復始,他的腦子裡始終只有一個念頭:就剩這麼點時間了,多學一點是一點。他在日記裡寫道:『其實我終究是要感謝學習的。苦也分很多種,我現在所受的苦還是最純潔的。至少,我可以為理想而奮斗,我可以為自己活著,我可以不為生活而煩惱,我可以得到與支出成正比的回報。』